2.选择合适的行业、企业、职位、城市

林枫决定走出去,看看“我的后半生”还能做出点什么。他是个行动力极强的人,一旦下定决心就马上开始接触外面的机会。接着,问题来了,什么样的机会才是适合自己的?

林枫接触了地产行业、金融行业,还有高科技行业的机会,最后发现地产行业太浮躁,与自己所在的H公司严谨务实的企业文化差异太大;金融行业太复杂,里面的“水”很深,自己还是习惯在比较简单的环境中工作;高科技行业比较适合,但是最好是在有研发团队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底气”比较沉稳,风格比较扎实,管理群体与沟通对象相对单一,与自己原来工作“场景”比较类似……这是由于H公司的文化“基因”对自己造成的深远影响。同时,要选择现在“风口”上的新兴领域,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物联网,等等。

令林枫颇费心思的是,继续去大企业还是去小企业。这时候有几家互联网行业巨头也向林枫抛出了“橄榄枝”,林枫有点动心,但最终还是拒绝了,因为去大企业,平台、职位都和H公司差不多,自己还不如待在H公司,所谓“做生不如做熟”。所以,林枫更倾向于让自己回归到一种创业状态,重新体验“从零开始”的创业激情,于是他留意挑选创业型企业中的“独角兽”或“准独角兽”。

在职位方面,林枫确定了一定要做企业HR“一把手”的思路,因为“一把手”才有绝对的话语权,按照林枫一位朋友的说法:“只有做一把手,你的‘施政纲领’才能够得到实施。”所以林枫只考虑HRD(人力资源总监)、HRVP(人力资源副总裁)、CHO(首席人力资源官)这几个职位。

在工作地点(城市)的选择上,是最让人纠结的,有时候有合适的企业与职位,但城市不合适,而林枫所在的南方城市深圳,理想的职业机会并不多,反而是在其他城市有不少好机会,有一线城市,也有二线城市。经过深入考虑,林枫决定只考虑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因为城市决定了一个人的交往面、信息面、视野与格局,对后续职位发展起到重要的“锚定”作用。城市本身就是对职业的一种定位、一种“定价”。

由此,林枫总结出职业选择上的“先宏观、后微观”原则。也就是说,先选好城市、行业等宏观的维度,再考虑企业、职位等微观的维度,不要因为一家好的企业、一个好的职位,却选择了不发达的城市、行业。因为前者只是一个点上的事情,而后者涉及面上的事情,面比点更重要、影响更长远。大平台就是一个面,你到了一个相对不利于你发展的竞争面上,后续职业发展会很被动。

林枫后来读了一本《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的书,读到里面的“头部效应”原则,才发现自己是在用“头部原则”选择下一份工作,就是选择头部的城市、头部的行业、行业中的头部企业、企业中的头部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