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思路与解释立场

结合社会政策研究的最新流行理论和借鉴国内外的前沿研究成果,通过对农民工的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和理解,结合农民工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经验事实,本书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和解释立场,具体体现为研究内容、研究的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和研究创新。

1.研究内容

(1)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的现状、过程和潜在的政策含义。

具体包括社会政策的具体内涵、社会政策文本特征、社会政策的实践逻辑;社会政策的调整过程及社会政策悖论形态,包括社会政策缺位、社会政策变通与弱势性及其转变;社会政策时滞与社会政策惰性;国家调整农民工政策的行动舞台和行动情境;社会政策制定取向(价值的或利益的),包括理性秩序诉求与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城市化战略与户籍制度安排、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路径;农民工对政策的认知与认同程度,包括社会政策的认知状况、行为选择及其相关性;国家与地方政策间的摩擦与冲突,包括利益分配逻辑、博弈能力和秩序建构过程、制度排斥的过程和后果、政府干预与市场逻辑;基于社会政策实践诸领域的文本及政策实践的内容分析和过程分析,如全球化背景下的农民工与保护性的社会政策、反社会排斥的社会政策;如何构建公正的社会政策支持系统,完善农民工弱势群体的城市社会救助系统。

(2)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实践及其评估。

重点研究的内容包括:第一,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与流动农民工对社会政策的认知及行动选择以及社会影响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政府政策评估的基本框架,包括:社会政策的行动主体、扮演的角色和履行的职能定位;责任化政府体制(政策评估的制度基础);制度化评估(评估有效性的制度);技术性评估(评估的基本分析模式);社会政策体系调整的科学性评估,包括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社会政策总体模式和长期规划、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政策基本框架;社会政策调整的战略性评估,思考如何完善国家的农民工政策,构建一套公平有效的农民工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社会政策体系,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3)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的社会影响评估。

重点研究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对农民工发展或主体性地位的社会影响。包括对农民工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生活质量、社会质量以及城乡社会发展等的影响。具体体现在:第一,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对农民工社会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包括农民工的社会政策认知状况、行为策略及其相关性;农民工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构成,农民工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交往边界、社会分类逻辑和群体互动过程,农民工自我认同逻辑和行为策略。第二,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对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影响,包括农民工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交往、个人发展、收入水平、劳资关系、子女教育,也包括农民工在城市中所感受到的社会剥夺感、社会不公平感和社会生活的满意度等。第三,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对社会质量的影响,包括社会融合或社会整合研究、社会信任研究、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性研究、社会经济安全等。第四,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与城乡社会发展研究,包括城乡一体化研究、社会排斥研究,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包括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的评价。第五,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与城市贫穷或弱势群体、外来移民研究。

(4)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的社会影响评估体系基本框架。

从抽象的层面讲,重点研究:第一,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发展战略和可持续生计框架的建立;第二,农民工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第三,农民工流动与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第四,农民工流动与人口的健康问题研究;第五,农民工人口流动、迁移与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研究;第六,农民工流动与人口安全、社会风险管理研究。

从具体的可操作层面来讲,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的社会影响评估体系基本框架表现在:第一,社会行为和心理:政策认知与行为倾向性、社会交往、社会网络与群体互动、身份认同、行为策略等;第二,人口质量:农民工人口素质、公共健康(人口健康)、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第三,生活质量:脆弱性、可持续生计、社会资本、信任关系、风险承担网络;第四,社会质量:公共安全,社会风险,包容性发展与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框架;第五,社会发展: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框架。

2.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本研究的重点是: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的问题意识、主要议题、话语体系、谱系结构和历史脉络;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文本特征和文本实践逻辑;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对农民工自身的社会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形成的内在机制研究;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对农民工自身的社会影响评估;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对农民工自身的社会影响评估体系的建构;构建公平有效的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社会政策体系。本研究的难点是:社会影响评估体系的可行性与操作性;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影响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发展内在逻辑与机制的分析与研究。

3.研究的主要观点

围绕着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历史语境、演绎路径、结构性要素、主题变量、共同关注的议题和话语方式,本研究提出的主要观点如下:

(1)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流动规模、行为选择、行为策略空间、生活质量、能否在城市中实现社会整合等是内生于社会政策变量的,内生于国家、城市政府的人口控制政策模型的,是受国家对农民工社会政策调整影响的,是政府对流动和就业控制政策的一个函数。

(2)农民工进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最大动力;中国农民工进城的过程,是现代工业发展的过程,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过程,是政府推动和促进发展的过程;农民工进城是一场重要的农民运动,是亿万群众的伟大实践,完全符合工业化发展的规律,是一个事关全局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创了政府主导、全社会关注、城乡统筹的新的农民工现象,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民工进城和素质提高是工业化升级的重要条件,也是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契机;流动农民工的出现改变了城市原有的社会分层结构与僵化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社会分层结构具有弹性,为农民实现社会流动提供了可能。

(3)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过程要放在宏观的社会发展框架中来考察,包括具体的国家与社会的行动框架,国家或者地方政府对秩序的理性追求,城市现代化以及优先发展城市的战略性框架,社会政策调整过程的“行动舞台”和行动情境,政策调整和制定的“问题源流”,引人关注的重大社会事件或危机事件,政策实施的效果反馈,政策过程的价值观念与信仰系统,由官僚、学者和研究人员等组成的政策支持者或压力集团,针对共同关注的某一政策领域中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形成的各种意见主张,等等。此外,还包括制度环境、背景因素、社会条件、社会问题、市场需求逻辑或者市场结构、权力需求逻辑和权力结构、社会再分配逻辑和利益分配结构、资本运作逻辑和资源配置结构(城市与农村的资源配置、城市发展优先论)等。

(4)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过程同样要放在微观的个人或者群体互动与实践策略的框架中来理解。政策过程是一个将政策受益由零和博弈转向非零和博弈的重复博弈过程,而政策结果形态便是一种纳什均衡,具体包括不同主体的利益表达、利益偏好、利益整合和利益分配逻辑、利益博弈过程与策略选择、资源控制和分配的技术手段、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的互动情境,政治领导层在政治改革政策的选择和制定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政治领导层的政策取向、政策策略、政策价值偏好,等等。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过程就是国家、地方政府、压力集团与社会政策对象之间的利益博弈过程。

(5)当前,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陷入一种发展困境,政策的弱势性存在、政策缺失、政策冲突、政策偏好等因素共同引致了社会政策困境,再加上城乡利益的冲突、社会资本的缺乏以及农民工自身素质的低下等因素影响,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和工作面临种种困境,市民化的进程举步维艰。笔者认为,农民工之所以处在城市的底层或边缘,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政策支持所致,迫切需要以公正为理念的社会政策来帮助他们改变目前的边缘状况,提升社会地位,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融入城市生活。

(6)社会政策的困境制约或影响农民工群体对国家政策的认知及行动选择,导致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的机会缺失或未能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反过来,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机会缺失又将会弱化其对社会政策的认同与信任,进而导致社会政策的合法性危机和社会政策困境。应基于公平、公正原则重构有效的支持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政策体系。

(7)政策调整趋势应从控制策略到整合策略,即改变以往把农民工作为治理的对象的做法,而是把其作为发展的主体,关注其在城市中的发展和主体地位的提升。总体的政策定位在于:在城市社会中大力提倡公民融合政策,提高社会融入程度,减少潜在的社会排斥;更应重视第二代和第三代“农民工”的社会整合,通过国家政策调整改善其社会经济地位,重视其与城市社会的和谐关系,促进其与城市社会的整合;扩大农民工的社会和政治权利,规范和降低户籍限制,加快永久性农民工的归化进程。

4.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研究摆脱以往农民工群体研究之弊病,改变把农民工作为治理的对象或立足于城市发展中心论的偏好,拟从“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和“农民工发展和主体性地位”层面集中探讨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对农民工发展的社会影响,重点关注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发展和主体地位提升等问题。本研究以农民工群体这一特殊社会阶层为切入点,分析其在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过程中的行为策略和生存状况,包括婚姻、家庭、社会地位、社会适应与个人发展等,从而在现代化和发展主义语境中以弱势群体能否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指针评估社会的政策体系;本研究将社会政策困境分解为社会政策缺失与社会政策偏好、社会政策失信等多个方面,并把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分为几个周期或阶段对其社会影响进行评估,把焦点放在过程上,强调其动态性(dynamics)或过程性,重点揭示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机制、周期及其社会影响和社会效果,把社会政策当作一种动态的结果来分析,同时强调社会政策多维度之间的关联性、系统性和累积性。

从研究方法上看,该研究具有实证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本研究研究方法先进,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比较研究相结合,在学理分析与问题事实的结合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研究成果在对社会政策最前沿理论的吸收、批判和创新的基础上,从个体心理与行为、生活质量、社会质量、社会发展四个层面开拓性地提出了社会政策影响的新的评估体系,并在坚持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准则和理论建构方法与范式的基础上,在当代社会政策范式中首次吸收了实践理性、生活质量、社会质量、和谐社会、可持续生计、脆弱性、空间政治、底层生态、道德判断的实践、包容性发展、反社会排斥与社会整合、发展伦理和正义等新近流行的话语体系和前沿理论的最新成果,构建了一种新的和突破性的社会政策架构、评估体系和理论支撑。

研究成果既关注理论内容与体系的建构,也关注实践前沿问题的对策研究,同时在基本原理、核心概念、理论建构、对策研究等方面较为深入、细致与具体,体现了研究的科学性与创新性,催生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观点与研究方法,期望对于后期相关创新性研究具有积极的指引意义和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