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8
- 何立峰
- 4771字
- 2025-02-24 02:43:39
一、2018年工作总结
河北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2018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要求,结合本省实际,研究印发了《关于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2018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实施意见》,指导全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全省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得到新的提高。2018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5%,较上年提高近1.5个百分点(见图1),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124.9万人在城镇落户。

图1 河北省2014—2018年城镇化率变化情况
(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是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推进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要求,积极调整完善城镇落户政策,全面放开城镇落户条件,分类放开设区市市区的落户条件;着力解决重点群体落户问题,进一步放宽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迁移的农业转移人口、新生代农民工的落户条件,全面放开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等人才的落户条件,简化办理程序、落户手续;积极创新户籍管理工作,普遍建立实行社区公共户口、省内户口迁移“一站式”办理、自择地址落户三项制度,城镇落户渠道更加多样,户口迁移更加便捷。
二是强化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积极推动居住证制度全覆盖,11个设区市政府先后出台本地居住证制度的实施意见,扩大对居住证持有人享有的公共服务范围并提高服务标准。全省累计办理居住证134.2万个。积极推进各市、县(市、区)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2018年秋季学期初,全省城市(含县镇)中小学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总人数达50.04万人,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有44.39万人,占88.71%。制定落实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办法,明确用人单位对使用的农民工应按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办法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全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511.62万人。全面推进进城落户农民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各市对参加居民医保的按规定给予参保补助,截至2018年9月底,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890.2万人。积极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要求各地每年拿出不低于15%的可分配公租房房源,定向配租给以农民工为主的外来务工人员,截至2018年底,全省12万户农民工家庭享受到了住房保障服务。
三是深化“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全面落实河北省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相挂钩实施细则。省级财政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维护、保障性住房等相关专项资金时,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县(市、区)给予重点支持。在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将市、县(市、区)更多符合条件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为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公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0余亿元,加快农村中小学、医院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不断提升新市民融入城市能力,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继续实施技能强省振兴工程和创业带动就业倍增工程,城镇新增就业87万人。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培训、高级人才培训、创业培训和劳动预备制培训,全年培训农民工40万人次。实施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求学圆梦行动”计划,推动各地建立农民工继续教育新模式。
(二)提高城市群建设质量
一是加快城市群建设。推进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参见表1),扎实推进“五级两规一导则”体系建设,各类规划修编取得积极进展,全省城乡规划设计水平得到提升。完成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规划、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总体规划,建立京冀交界地区规划联合审查机制,探索雄安新区(参见图2)周边、沿海地区等区域规划统筹协调机制。推进雄安新区对外骨干交通路网以及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相关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指导河北省12所医疗卫生机构与10所国家委属(管)医院落实医疗合作协议。在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
表1 河北省城市规模体系

二是积极发展中心城市。坚持全域规划,完善空间布局,强化调控引领,提高中心城市产业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提升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对照设区市主城区建设标准,加快提升新的市辖区建设水平,推进一体化发展,构建以主城区为中心的都市区。开展承德市战略环评试点,强化规划环评的约束和指导作用。完善公共交通主导的交通网络体系,推动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基础设施联通和公共服务共享。
三是加快培育新生中小城市。积极推进滦县完成撤县设市工作,认真做好撤乡设镇、撤镇设街道办事处验收审核工作,积极有序推进乡级行政区划调整工作。优化城市市辖区规模结构,积极做好撤县(市)设区申报工作,审慎稳妥推进县级以上行政区划调整。

图2 雄安新区
四是引导特色小城镇和特色小镇健康发展。按照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功能叠加融合、体制机制灵活的要求,推进一批特色小城镇建设,制定了小城镇建设的标准,指导特色小城镇提高建设水平。制定印发特色小镇规划布局方案和规划设计导则,加强政策培训,指导特色小镇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加快产业和人口聚集,基本建立起创建一批、培育一批、谋划储备一批的特色小镇建设梯次推进格局。
(三)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一是提升城市经济质量。发挥城市产业载体和创新高地作用,制定新一轮重点领域三年滚动计划方案,力促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三个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实施全省区域产业布局规划方案,支持各市发挥优势、找准定位、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积极发展分享经济,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二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启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勘界定标,加强海洋、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修订完善《河北省达标排污许可管理办法》,全面落实《河北省国土绿化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
三是完善城市服务设施。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制定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导则和技术规范,推进张家口市和秦皇岛市开展国家试点工作。加大对棚户区改造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全省棚户区改造开工23.5万套,列入国家计划的政府投资公租房分配率达到97.3%。改造设区市建成区老旧供水、燃气、供热管网363公里,全省累计开工地下综合管廊172公里,建成廊体53公里,石家庄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6.6%、94%。
四是建设绿色人文城市。扎实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迁安市完成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任务(参见图3)。大力实施公园绿地建设工程,2018年新建、提升公园游园299个,新增城市绿地4763.8公顷,创建省级园林式单位、小区、街道208个(条),设区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80%以上。加大石家庄、沧州创建国家节水城市指导力度。严格执行居住建筑75%节能标准,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比例达到57.84%,2018年竣工超低能耗建筑面积13.37万平方米。

图3 迁安市海绵城市建设
五是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完成省级城管综合执法机构组建,推进“洁净城市”建设,全面落实“以克论净”考核制度,深化“一区三边”违法建设清零行动,严格落实建筑施工扬尘防治18条强化措施,分级分类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先行,积极推进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环保、智慧能源、智能建筑、智慧管网、BIM技术、数字城管等建设,健全城镇空间信息平台。实施交通秩序整治工程,持续开展道路交通秩序整治,主干公路机动车交通守法率达到85%。
(四)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一是做好城乡融合发展制度设计。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探索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积极推进村(社区)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依法依规做好流浪乞讨人员、困境儿童等弱势群体关爱保护工作,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加大易地搬迁扶贫力度,开展“空心村”治理工作,实施推进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工程行动计划。
二是清除要素下乡各种障碍。督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产业发展和乡村发展规划,创新金融产品,继续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分类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和农业产业脱贫带头人培育,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5万人次以上。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逐步将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纳入产权交易范围。
三是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创建认定一批国家和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先导区,实施“旅游+农业”发展战略,规范乡村旅游标识标牌的设置,丰富旅游公共交通网和自驾车服务体系,加快乡村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设施建设。实施乡村旅游品牌塑造工程,发掘打树花、皮影戏、拉花、杂技、太极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地方特色餐饮和小吃,培育赏花节、采摘节、民俗庙会、户外音乐节等乡村节庆产品。加大对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发展股份合作制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四是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公路延伸联网,开展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危桥改造、窄路基路面拓宽改造。实施深度贫困地区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专项行动,全省农村改厕完成126.42万座。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实现农村饮水受益人口266万人,集中供水率达到89%,城镇自来水管网覆盖行政村比例达到23.3%。实施中小学校舍提升工程,新建、改扩建贫困地区中小学校舍100万平方米。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
(五)深化城镇化制度改革
一是深化城乡土地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允许存量土地使用权人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按照有关规定经批准后对土地进行再开发。充分维护承包农户使用、流转、抵押、退出承包地的各项权能,进城农民有权通过转让、出租(转包)、入股或其他方式流转承包地并获得收益,有权依法依规就承包土地经营权设定抵押、自愿有偿退出承包地。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任务,全省完善土地承包合同1193万份,涉及承包地面积8209万亩。建立154个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基本实现涉农县(市)全覆盖,全省交易额累计达20.2亿元,抵押贷款总额3.4亿元。定州市“三块地”改革试点和16个省级以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有序推进。
二是健全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积极争取中央新增政府债务限额,组织发行政府债券,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公共服务领域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做好方案编制、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工作,加强项目监管。完成省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主体工程建设,“信用中国(河北)”网站上线运行。
三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国家取消下放行政审批等事项的衔接工作,取消下放一批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在市县实现行政审批局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运行机制,按照中央深化地方机构改革工作要求,研究深入推进河北省重点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举措。
四是放大试点地区改革平台作用。在指导9个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全面总结试点工作成效的基础上,推进41个省级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试点城镇试点任务进程,在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分担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现以点带面的城镇化发展态势。发挥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样板县(市)示范效果。确定了香河县、迁安市、涉县、怀来县4个县(市)为全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样板(参见图4),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相关设区市政府加大工作指导和培养力度,协同推进示范样板县(市)探索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发展格局。

图4 香河县城乡统筹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