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增长缓慢

虽然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但城镇落户人口数量并未大幅提高。究其原因,一是统计口径变化,实行统一居民户口制度后,公安系统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统计,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改按以户口所在行政区划划分城乡,统计方法需规范;二是随着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土地确权基本完成,更多的权利和利益附着在农村土地和集体经济上,农村地区户口增值快,导致农民进城务工、甚至举家搬迁到城镇而户口仍留在农村,这给采用户籍城镇化率衡量城镇化水平带来偏差;三是目前自治区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些配套政策,但这些改革政策都出台时间不长,推进落实还需时日,一些农民担心进城落户后“三权”得不到保障,享受不到城镇公共服务。四是内蒙古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城镇化率的提升。

(二)人口集中集约程度不高

一是人口、产业区域布局分散。内蒙古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质量不高,各盟市所在地城市人口少,经济规模小,人口集聚度低,年轻知识技能型人口净流出,高层次人才留不住、引不进问题突出,不利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大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吸纳人口能力有待提高。2017年,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GDP占全区比例分别为17.0%、17.1%和22.2%,但常住人口占全区比例分别仅为12.3%、11.4%和8.2%,人口占比和GDP占比不相称,大中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还不强。

(三)城乡融合发展推进缓慢

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层次较低,一二三产业融合链条较短,附加值偏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对二三产业的配套支撑不足。城乡综合交通运输的叠加优势未充分发挥,城市公交、农村客运等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还未形成。

(四)城镇化建设资金保障不足

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量大面广,既有当期投入,又有远期代际投资,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多方力量给予成本合理、期限匹配的资金投入。当前建设资金以政府财政资金和举债投入为主,以社会资本通过PPP等模式投入为辅,但部分地方政府债务率超过风险预警线,偿债压力使财政资金投入和继续举债空间收窄,迫切需要在去杠杆的同时开拓新的资金来源。

(五)土地等资源要素配置体制机制与人口流动趋势不匹配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导致人口净流入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供给不足,人口净流出地区土地浪费严重。目前扩大“人地”挂钩指标流转范围的做法仅限于脱贫攻坚这一渠道,需要进一步扩大。

(六)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推进缓慢

和广大西部地区一样,内蒙古特色小镇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发展基础弱、产业同质化、市场化不足等问题。小城镇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在政策、资金、资源的支持上,仍习惯于向城市倾斜。部分小城镇没有形成特色支柱产业,很大程度上影响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