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较优势、动态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概念与内涵

(一)概念与内涵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根据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贸易的产生是基于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进而造成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上的绝对差异。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它可以选择劣势较轻的产品(即比较优势部门)进行专门化生产并出口,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产品实行专门化生产,同样可以因贸易而获益。[1]也就是所谓的“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取轻”。

至今对比较优势尚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说法,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梳理关于比较优势的争论和发展,我们发现其中涉及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因素条件、比较优势产业、静态比较优势、动态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多种概念。综合来看,比较优势是指分工中拥有的相对有利条件(比较优势因素)及因此而形成的分工结果(比较优势产业或部门)。比较优势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概念就是指要素禀赋差异及因此而形成的分工。广义的概念还包括把要素组合成生产的能力和实现价值的能力,如技术、管理能力、营销网络优势、生产网络优势、制度优势及基础设施条件等。[2]比较优势原理是指即使没有绝对优势,也可以通过“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取轻”,寻找机会成本比较低的部门进行分工,由于分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进而产生分工利益。而一般人们表述比较优势时,通常是指比较优势部门或比较优势因素(比较优势条件)。梳理目前关于动态比较优势的阐述,可以区分两种类型:一种是侧重于比较优势部门的变化,比如分工部门从纺织服装行业演变到电子行业;另一种是侧重于要素密集程度和分工地位的变化,比如分工从劳动密集型部门向资本密集型部门的变化。动态比较优势是指由于要素积累和技术进步而引起比较优势因素和比较优势部门的动态变化,导致要素质量提高和新的更高级要素的产生,由此使得比较优势部门升级或比较优势分工环节提升,实现分工地位提高。[3]

竞争优势是指企业(或地区)相对于竞争对手能够为其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竞争优势源自于企业或地区相较于竞争对手拥有的可持续性优势(如优势资源、先进的运作模式、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优于对手的核心竞争力(迈克尔·波特,1988)。迈克尔·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中,认为他的竞争优势理论是对固化在外生要素禀赋的静态比较优势理论的扬弃;不同于关注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关注生产率差异和形成生产率差异的原因(迈克尔·波特,2002)。实际上,比较优势理论最初也是认为生产率差异决定的成本价格差异,只是假定生产率的技术差异是给定的,随后对成本价格差异的形成原因由开始的生产率差异转移到要素禀赋。从波特提出的三大竞争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细分市场)(迈克尔·波特,1988)来看,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并不矛盾,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是形成竞争优势、实现分工的基础或必要条件,而竞争优势是保证分工实现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实现了分工,就必然拥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但有比较优势并不一定就有竞争优势。

(二)比较优势的测度与比较优势的福利效应分析

1.关于比较优势的测度

目前关于比较优势的测度并没有统一的方法。有从分工产业角度的分析,其中既有生产率标准,也有价格标准,还有出口标准。其逻辑是专门化部门之所以具有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是因为与国外相比,其国内相对生产率较高而生产成本或价格较低,出口可以获益。也就是说,相对生产率较高、价格较低或者具有出口能力的部门就是比较优势部门。也有从要素禀赋角度的分析,主要是对要素富裕程度的测度,如自然资源、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优势要素密集程度。格鲁克曼用机会成本来说明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克鲁格曼,2006)。

上述概念似乎比较明了,但在现实经济中并没有这么简单。比如中美纺织品之间比较,在劳动生产率方面我们只是具有比较优势,但在生产成本方面我们具有绝对优势。即使是这样,但我国纺织品价格很低,获利能力同样很低。由此判断我国纺织业竞争力是强还是弱,意见并不一致。现实中的复杂性也增加了对比较优势认识和研究的难度。理论分析往往假定一国内部要素供给是均质的,要求的回报也是相同的,因而,可以实现专门化分工而“双赢”。而企业竞争只从赢利能力考虑,并不要求两个部门之间的均质性,因而有可能出现“赢者通吃”。现实经济中,也不会主动实现“双赢”的分工,存在着“赢者通吃”的危险。比如全球化中,一些非洲国家并未参与按照比较优势的分工而被边缘化了(拉法尔·卡普林斯基,2008)。

2.比较优势的福利效应分析

经典国际贸易理论表明,当一个国家能够借助比较优势而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时,就会产生三个方面的效应,即贸易效应、收入效应和分工效应(克鲁格曼等,2006):

一是贸易效应。通过出口本国具有竞争力的商品、进口本国不具有竞争力的商品而获益,使得本国出口商品的生产成本要低于外国,但是却可以按照外国较高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出售;同时,本国进口商品的国内市场成本要高于外国,可以从国外以较低的价格购买。这使得本国可以在不增加要素投入,只需对进出口商品的生产结构加以调整的条件下即可实现收入的增加。

二是分工效应。当一国集中于某一部门的生产时,通过干中学、强化研究开发等,会促进该部门的技术能力、研发能力较快提高,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三是收入效应。发挥比较优势就是用本国存量最为丰裕,从而成本最低,也是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要素去生产该种要素密集的产品。其结果不仅可以获得上面所说的贸易利益,也可以增加本国丰裕要素的收入。当这种丰裕要素是劳动力时,那么工资就会上升,劳动者的收入就会趋于增加。

比较优势利益还有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之分,两者并不一定一致。按照静态比较优势分工,通过干中学等,能够有效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是,国际经验和理论分析表明,恪守和强化比较优势,会使得出口产品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进而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民福利的提高;而一些行业虽然近期尚不具备足够的比较优势,但由于其顺应了当前的要素积累特征,技术进步较快,未来将会形成一定的竞争力,将会使得进口产品价格下降,由此带来贸易条件的改善,进而提高未来的贸易效应和收入效应。下面将通过三部门模型来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