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论与启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一是不同的结构战略和贸易战略,会产生不同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按照静态比较优势分工,通过干中学等,能够有效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产生比较明显的分工效应。但是,当一国规模足够大、能够对国际上相关产品价格产生影响时,强化发挥静态比较优势的分工,出口规模扩大,将会使得出口产品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进而导致从长期来看贸易效应和收入效应大打折扣。尤其是恪守现有的比较优势,有可能形成分工锁定。按照动态比较优势战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潜力的产业,虽然近期尚不具备足够的比较优势,还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但是,由于其顺应了当前的要素积累特征,技术进步较快,未来将会形成一定的竞争力,将会使得进口产品价格下降,由此带来贸易条件的改善,进而提高未来的贸易效应和收入效应。

二是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比较优势不断变化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演变的过程。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一国原有贸易结构类型比较优势逐步减弱,新的贸易结构类型比较优势逐步加强。这与产业发展过程密切相关。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过程来看,通常是要先经历进口—大规模生产满足国内需求—出口—产业转移的过程。也就是说,承担国际分工的产业是其在国内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的结果,而不是一开始就天生地具备了分工的优势。虽然随着分工深化,全球化形成了专门面向海外市场的产业发展模式,但简单地以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存在很大的分工锁定和导致国际分工地位低下的风险;而后发国家要成功地实现“蛙跳”,就必须着眼于未来结构演变,培育动态比较优势,实现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升级。

三是我国产业结构战略应该不是单一地在出口导向、进口替代等之间进行选择,而是应该针对不同部门类型处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政策。针对既有的比较优势部门,应该重点推进单纯的以成本价格竞争向以产品多样化和设计、品牌等功能提升的竞争转变。同时,应该推进生产或出口由产品多样化,到部门多样化。对边际部门应着重降低成本、改善质量,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对于进口替代部门,可以加以适当发展,重点在进行战略性进入,改善贸易条件。

四是培育动态比较优势的核心就是要把当前尚不具备明显优势的行业,通过适当的政策支持,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产业。但是,新的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并不是简单的要素禀赋或要素价格,包括提高技术能力、提高人力资本、改善组织结构和生产组织方式、提高营销能力和品牌化能力、建立生产网络和组织网络等。要把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转换成收入的提高,还离不开对“能力”的保护,包括企业自身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政府层面的对专利、版权、款式、品牌等知识产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