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心态

玩乐
放开了玩

你不好玩,是说你没有游戏心态;你不能忘形地玩,是说你时时刻刻都不能解开自己给自己身心装上的“密码”。

可能没有人不喜欢玩,这是人的天性使然。

很多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创造力了。能在大学毕业后还保持孩童时候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才是真正的天才。

好玩,其实是放松、投入和创造的表现。SONY之前的品牌口号是“Digital Dream Kids/数码梦想”,孩童时期的想象力和想象空间是创造的基础,所以,SONY不断推出满足人们梦想的产品,实现了我们孩童时期的梦想。

单纯,积极,娱乐,投入,创造。在你的身心都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时,你会发现人的本性,你不再受传统理念的限制,你发现了人们简单纯粹的需求和欲望。

有了这样的领悟之后,你的广告才会打动人们最敏感的心弦。你的创意不再是“隔靴搔痒”,而是“直击人心”。

在进行创意的过程中,可以把创意当作一个游戏,一次玩乐的过程。你玩得忘形,忘记了所有的框架和规矩,忘了过去,忘了现在,忘了未来,忘记了自己是谁。这样,你心中压抑已久的潜意识中的各种宝藏就会“浮出水面”,它们能给你带来真正不俗的创意。

在“意识”层面,绝大多数人都是“正常的”,所以,我们的创意都是“正常的”,别人能意识到的,我们也能意识到。而潜意识则是我们都“意识”不到的。

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的大脑就像冰山,意识是指露出海面的部分,潜意识就是藏于海底的部分,而前意识就是偶尔会飘忽在水面的部分,前意识是不确定的,介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

与意识相比,潜意识的内容要丰富和庞大得多,所以,潜意识才是我们最大的宝藏,如何才能从潜意识里汲取创意的养分?需要放松,需要释放,需要忘记现实的自我,这时,你会“灵光一现”,你的“灵光”来自你的潜意识的瞬间“露出水面”。

创意的能力,就是指你能将多少潜意识变为前意识,然后再变为意识的能力,也就是“灵光一现”的能力。而“灵光一现”的前提是完全放松身心,解除所有你对潜意识的种种“铁链”和“密码”。你只有忘记自己,才能释放潜意识。

James Lowther说道,“放松下来再瞧问题、找乐子。说说和主题扯得上关系的故事和笑话。这样你说不定能从意想不到的角度来看问题。”

John Stingley说道,“一旦你已经把自己就位在消费者的想法里,放松,像正常人一样思考。不要怕想到和产品有关的笑话,或对产品刻薄的想法。我发现很多很好的点子一开始都是笑话,而仔细探索后,却变成了完全相反的、有利的、正面的陈述。这样想出来的概念更具一种深受消费者欣赏的诚实特质。”

以上这些话都是从《创意之道》中摘录下来的。

当你放松的时候,你的神经开始活跃起来,这有利于你找到创意的感觉。你一旦板起脸来,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面前的A4纸,拼命逼迫你的脑袋把你要的创意交出来,越是这样,你的脑袋越是“不灵光”。

相反,出去走走,和你的同事聊聊天,和有好感的异性搭讪,打个电话给你的客户讲个笑话……或许就在这段时间,你的创意突然就来了。你会发现,创意原来真是太简单了,为什么要把自己搞得那么凝重呢?是你想太多了。

人的很多需求就在于吃喝玩乐,其他的都是延伸的需求。如果你能让人们从你的广告里找到乐子,那他们也会乐于“买单”。想一想,人们生活中是喜欢和一个严肃的人交朋友,还是喜欢和一个比较有趣的人交朋友呢?在生活中,一个“开心果”或者“活宝”的身边总是围满了各种各样的朋友。人们喜欢这样的人,喜欢和他们交朋友,愿意带他们一起聚会,愿意为他们买单。

如果你把“好玩”和“忘形地玩”当作一种人生态度或一种生活方式,那么你可能会将创意做得更好。

有一个词叫“玩转创意”,我倾向于把它解释为“‘玩乐’转动创意”。

个人训练

怎样才能让你进入“忘我”的状态?尝试在“忘我”的状态中寻找创意。

团体训练

找一种娱乐方式,让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完全放松,完全“忘我”。

然后选择一个命题进行头脑风暴,看看会不会有令人惊异的创意表现。

享受
痛,并快乐着

你不可能把让你痛苦的事情做好,你不可能将其做到最好。你不喜欢,你不能全身心投入,你不享受,你只能感受到痛苦和反感,你如何提出卓越的创意?

创意需要自我激发,达到一个思想自由的理想状态,你才能滋生具有新意的想法。有人享受这一过程,有人对这一过程倍感痛苦。更多时候,人们沉浸于这种“痛并快乐着”的过程。

创意人需要有追求卓越和立志不同凡响的情感,这样才能在创意行业快乐又成功地走下去。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积极探索和不断超越自我的工作态度,很多人只希望平平静静、安安稳稳地生活。尽管创意工作也可以给他们带来这样的生活,但是他们心里对“挑战”有本能的恐惧,他们不希望有不同凡响的成就,或者他们觉得那都是虚幻的东西,是就算努力了也不会得到的东西,与其付出一切而徒劳无功,还不如循规蹈矩,普普通通地过日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创意就是在追求极致,因为你必须如此才能提出优秀的创意。在这个世界上有数不清的创意人同时在思想上和你竞争,你要想成功,就必须在思想上超越他们,做得比他们多,想得比他们多。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人们身处的环境不同,人们的特质不同,人们的喜好不同,人们关于职业的选择也有很多种。这个世界是多元化的,如果你不能“享受”创意工作,那么你应该趁早离开这个行业,这样你会活得更快乐,活得更久。

如果你“很享受”创意工作,那可能这个世界上就只有这一种工作适合你了。如果你喜欢创意,你随时随地都能冒出新鲜的点子,你会因此兴高采烈,那么你就不可能去做医生、律师、公务员、教师或银行职员,你一定会因为这些工作的按部就班和循规蹈矩而“抑郁至死”的。正如循规蹈矩的人不适合创意工作,创意非凡的人也不适合循规蹈矩的工作。

所以,如果你一直没有卓越的创意,那可能是因为你不能适应、享受或者全身心地投入创意工作,也就意味着你根本不适合待在创意行业。如果你很享受创意工作,但是在工作中遇到了各种阻力或者坎坷,请你不要后悔当初选择了创意,因为当你重新选择其他工作后,你会更后悔。

在这个世界上,适合做创意工作的人大多只能待在和创意有关的行业,而不适合做创意的人却可以在很多工作中来回调换。李奥·贝纳曾说:“人们时常问我为什么选择了广告,其实是广告选择了我。”我想他是深知这一道理的。

同样,作为创意人的我,也常常不禁思考,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与创意相关的工作,我还能做什么呢?所以,我很庆幸我活在一个需要创意的时代。否则,我都不知道怎么活下去。当然,这本书也不可能与你见面了。

我认为,人活着的目的不是工作,也不是做创意。人活着的目的就是“自由地”活着,否则人活着的目的就是等待死亡。

什么是自由的状态?那就是当下的这一秒你是否享受,或者说你是否享受现在?

“享受”的含义如下:生命在存活过程中,通过身体器官、思想意识的作用,使生命自身产生愉悦、美好的一种体验与感觉,在物质上或精神上得到满足。

工作本身是不可能给你物质的满足的,那是工作的物质回报。所以,在工作中的“享受”是指你在精神上获得了良好的体验。这种精神上的良好的体验就是指“乐趣”,没有“乐趣”的工作是不可能让你享受的。

所以,我们可以进行如下推理:乐趣让你享受,你因享受而进入自由的生命状态,你在自由的生命状态中才能释放更多的潜能。这种潜能在思想方面的表现就是,你会流露更多的潜意识,也就是你会产生更多的“灵感”。

那么,为了乐趣而工作,你不仅得到了乐趣,还会获得创意,进而获得对等的金钱。如果专注于金钱,那创意就不再是你的唯一手段,你就不可能专注于创意。最后的结果就是,要么你离开了创意领域,要么你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金钱。

如果你选择了创意行业,那就应该选择为了创意而自由地活着,在创意工作中找到乐趣、制造乐趣、传播乐趣。

如果你实在找不到创意的乐趣,而且认为它带给你的痛苦远超于成就感和乐趣,你根本没有办法去享受这一过程,那就离开这个行业吧。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适合你的工作,你会在其他工作中找到自由的生命状态。

个人训练

你享受创意工作吗?是什么样的乐趣让你感觉很享受?这种乐趣会胜过其他工作的乐趣吗?

如果你感受不到乐趣,或者感受不够强烈,那就继续找。

直到你不再想找了,那就换个行业吧。

团体训练

一起分享创意工作中的有趣经历,以及你是如何找到乐趣和制造乐趣的。

另外,将团队成员分成若干小组,让其讨论关于工作、创意、乐趣和金钱四者的看法,再由小组长综合小组看法,与全体成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