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对独生子女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培养
独生子女对父母来说,既是老大,也是老小。对独生子女如何进行教育,越来越成为父母和老师的重要课题。
独生子女无兄弟姐妹,什么都是独一份,比较容易获得较好的物质、文化生活享受;较之多子女,独生子女与父母接触更密切、更频繁,父母也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抚养和教育他们。
但是,独生子女也存在一些问题。银川市第一幼儿园曾对六十多名独生子女进行调查发现:挑食的占72%,挑穿的占24%,任性爱发脾气的占72%,独立生活能力差的占38%,不懂礼貌的占30%,不爱惜东西的占46%。
独生子女还有下列人格障碍表现形式:
(1)自私。独生子女被父母视为自己的心肝宝贝,异常宠爱,无论吃、穿、玩都以满足他的要求为宗旨。例如只有一份珍贵的食品,父母也让他独自享用,由于从来没有与他人分享物品的习惯,一切为了自己的自私观念便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
(2)任性骄横。有的父母对孩子溺爱、娇惯,事事迁就,有求必应。这样的孩子就容易滋长养尊处优、唯我独尊的习性。稍不如意,就会大发脾气,或者以拒绝穿衣、拒绝进食、担绝睡觉、拒绝去幼儿园等违拗行为对父母进行要挟,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3)依赖性。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不让孩子自己穿衣、进食,有的孩子到了快上小学的年龄还不会系鞋带。由于父母给孩子包办一切,就逐渐养成孩子的依赖性,缺乏自主性和独立生活能力。这类孩子往往行为疏懒,缺乏进取心,意志薄弱。
从以上分析的情况可以看到,独生子女所处的环境对他们身心的发展,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所以,在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中,要尽力消除不利因素,充分发挥有利因素,使独生子女健康成长。
第一,要把抚爱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做到既要有爱,又要有教育要求。只有情爱没有教育,容易走向溺爱;只有教育而无情爱,容易走向刻板的说教。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把情感和教育道理融合起来,爱中有教,教中有爱,从孩子的吃、穿、住、行到品德培养、智力发展,都应坚持这一原则。
第二,不给孩子特殊地位,要培养他与别人平等相处的生活习性。例如,给孩子吃水果、点心、糖果时,父母有时可以和他分食,来了客人时,也要孩子请客人吃,以避免孩子产生独霸和事事占先的心理,养成礼让的习惯。
第三,教育孩子懂得关心别人。独生子女常常只知道要父母关心自己,而不知道关心别人。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应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如洗衣服了,爸爸可以启发他给妈妈拿个板凳;爸爸干活弄脏手洗手时,妈妈可以暗示他给爸爸送条毛巾,请爸爸擦洗;邻居的水壶开了,他应当告诉阿姨一声;报纸、信送到了,他可以帮忙送去。只要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就应该鼓励他去做,培养他成为热心肠的人。另外,应该让他多和邻里的小孩一起玩。幼儿园就是孩子接触社会的第一个场所,他的小人书、玩具都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看或玩,这将有助于培养孩子合群的精神,防止孤僻性格的形成。
第四,引导孩子把注意力和兴趣朝智力活动的方面发展。做父母的不要过多地为孩子怎样穿得漂亮、吃得讲究操心,有的家长给孩子烫发、戴耳环,不仅会使孩子失去天真活泼的自然本色,而且会不自觉地培养孩子追求打扮、讲吃讲穿的不良习惯。父母应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撒下爱学习的种子,把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导到智力活动中去。如带孩子郊游、上公园,让他认识自然,陶冶情操,晚饭后还可以带孩子出去散步。随着孩子的成长,将会结出丰硕的智力之果。
(此文刊登在1986年4月11日《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