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荡:与辽宁结缘的人和歌
- 徐横夫
- 1063字
- 2025-04-08 01:41:03
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
歌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2017年9月、11月,沈阳音乐学院相继在沈阳盛京大剧院、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了新复排的大型民族歌剧《星星之火》,引起观众强烈反响。
《星星之火》是由剧作家塞克提议并组织,由侣朋执笔编剧,劫夫、中艺等作词作曲的新中国第一部大型歌剧。全剧以交通员老李头和游击队员小凤为贯穿人物,生动展现了一幅东北抗日联军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战斗画卷。《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是歌剧第一幕第二场中,抗联交通员老李头和进山投奔抗联的李小凤在山林相遇时的一段唱。

为表现乐观、豁达的革命精神,作曲家劫夫采用一音一字的写法,歌词好像随着音乐迸发出来,加之三拍子的节奏朗朗上口,极易传唱。1950年,这部歌剧在哈尔滨首演,一路演到沈阳、大连,在全国演出了300余场。散场后,观众会情不自禁地唱起“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巅。”现在,这首歌几乎成了中国所有中老年合唱团标志性的演唱曲目。
⊙闲文逸事答问录
人物原型李小凤把抗战八年改成了十四年
问:徐老师,这首歌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
答:这是新中国第一部歌剧,也是第一部反映抗联的歌剧。剧名取自毛泽东的名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能是故事离观众很近,或者是音乐非常新颖好听,因此深受观众欢迎。
问:这部歌剧当时在大连的演出情况是怎样的?
答:在这之前,大连观众已经看过革命文艺家王大化等从延安带来的歌剧《白毛女》、秧歌剧《兄妹开荒》,对新文艺新音乐已经有所了解。这部歌剧上演后,《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就在市面上流行起来。1961年,大连歌舞团成立了歌剧队,排演的第一部歌剧就是《星星之火》,当时,特别邀请了劫夫、侣朋等前来指导。
问:这首歌的创作背后,有哪些不一般的故事?
答:这部作品是有生活原型的。老李头真名叫李升,老人家曾给赵一曼、杨靖宇等送过情报;解放后毛主席托人送给他一个手杖,上面刻着“革命之父”。作者在创作这部歌剧时,和这些人生活了好多天,作曲家劫夫还专门给李升老人画了一幅充满乐观气质的肖像。
问:另一位原型李小凤,她又是怎样的一位人物?
答:李小凤原名叫李敏,乳名小凤,2018年去世。她是东北抗联老战士,很小就上山打游击。从2003年起,作为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她一次次托人给全国政协交提案,不断呼吁将“抗战八年”改为“抗战十四年”。因为从抗联算起,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整整进行了十四年。2017年1月3日,教育部通知我国所有教材,抗战八年都改成十四年。在这件事儿上,李小凤的原型李敏同志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半个多世纪过去,劫夫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历史时期的标志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