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服务型制造概念的提出

随着社会化分工的加深和生产性服务的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融合、相互依赖,两者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许多企业开始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完整的问题解决方案和系统服务,这就形成了产品服务系统(product service system)[18]

同时,国外关于产品内涵变化的研究中,针对产品和服务的融合现象分别提出了产品服务化(servicization),服务增强(service enhanced)、面向服务的产品(service oriented product)及产品-服务包(product-service packages)等其他概念。国内一些学者将这种服务和制造相互融合的制造模式称为服务型制造,并倡导建议国家层面设立有关服务型制造的重大研究项目。综上所述,服务型制造是一种全新的制造模式,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融合的背景下诞生,并通过网络化协作实现制造向服务的拓展和服务向制造的渗透,最终为顾客提供“产品服务系统”,企业在为顾客创造最大价值的同时获取自身的利益。

近几十年间,众多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生产性服务和制造业的互动关系,以及生产性服务的产业形态等方面进行了持续研究[19],提出了关于新型制造业的一系列概念,并对生产性服务企业组织层面的微观机理进行了探索。研究表明,制造和服务的边界已变得模糊,但处于经济中核心地位的仍是物品创造及生产部门。与物品创造、生产及销售相关的生产性服务行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其快速增长带动了发达国家制造产业的升级,促进了“整合制造-服务部门”的产生,催生了“整合制造-服务产品系统”。“整合制造-服务部门”表现出知识经济的特性,增强了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因而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基于服务嵌入式产品(service embedded products)的观点认为:企业不仅销售物理产品,而且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产品的设计、制造、应用和维护等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在这个阶段,顾客主动参与到产品系统解决方案的创造过程中,顾客不再是被动的产品接受者,而成为“产品系统”的“合作生产者”,共同创造价值。

顾客参与到产品系统的创造过程之中,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提供符合顾客需求的产品系统解决方案,实现企业价值和顾客价值。在信息经济时代,显性知识容易获得,创新的关键在于隐性知识的创造和应用。顾客和企业的频繁互动,相互参与业务流程,促进了隐性知识的转移和创造,无疑能够促进“产品系统”的创新。在寻求和确定问题的过程中,顾客比企业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具有一定技术的用户能够比企业提出更好的产品改进建议,甚至亲自参与产品的改进,对企业形成示范效应,促进产品系统的创新。

目前认为生产与服务相结合的新形态被称为服务型制造业,也是我国制造业寻求突破的切入点之一。国外对于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现象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概念的演化上经历了服务增强型(service enhancement)制造、服务嵌入型(service embedded)制造和服务导向型(service oriented)制造,研究了服务业在发达国家中逐渐兴起的趋势[16]。服务与制造的集成研究主要在西方国家,如美国将服务型制造称为基于服务的制造(service based manufacturing),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从2002年开始资助“服务工程的探索性研究”等项目;澳大利亚称其为服务增强型制造(service enhanced manufactur-ing);欧盟支持了“网络化环境下协同设计与制造”;日本称其为服务导向型制造(service oriented manufacturing);英国称其为产品服务系统(product service system)等。Masayo hobo等以日本大规模电子产品卖场为研究背景,实证研究了从制造商、零售商和客户之间的双螺旋轨迹引出的新制造模式,及服务导向的制造SOM(service oriented manufacturing),并研究了其演化的机理与影响因素。Heiko Gebauer和HemantK以欧洲的企业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服务型制造的4种策略:售后服务提供(ASPs)、顾客支持提供(CSPs)、外包伙伴(OPs)、发展伙伴(DPs),以及这些策略运用的侧重点。Wendy van der Valk指出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拥有不同特征的服务模式的协同有助于制造企业成功地实现持续的服务交换。Paolo Guerrieri等对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强调了信息与通信技术在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中的重要作用。Weiming Shen等对协同智能制造提出了一个基于代理和服务导向的集成结构,从信息系统与技术角度对服务型制造实施做了有益的探索。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增强服务策略的好处。制造业服务化和信息化是当前制造业发展的两大趋势。顾新建等认为需要将制造业服务化和信息化进行融合,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对此进行分析,表明信息技术在制造业服务化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支持了服务专业化和制造业服务化。李浩等对制造与服务融合的内涵和理论进行研究,提出了制造服务融合的关键技术体系。在企业竞争战略中,产品链下游的产品服务与产品链上游的技术研发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沈铁松研究了产品延伸服务业务的提供机制,挖掘顾客消费活动中所需的服务业务,采取有效服务形式和服务业务实现双赢目的。

国内学者以汪应洛、孙林岩为首的研究团队率先提出了服务型制造模式的概念并论述了服务型制造对中国制造的宏观价值和微观价值等,提出产品服务系统新的分类及服务制造网络上企业的演化发展路径。郭重庆院士[20]指出:服务和制造集成是世界制造业变革的趋势,零部件的集中生产、工艺的专业化生产及非核心业务的生产活动外包和服务外包已经成为趋势,服务“内化”向“外化”演进,是当今制造企业主要的变革方向;汪应洛[21-22]提出了中国发展服务型制造的战略思考,并强调“服务型制造的特征是多企业在网络环境下的协同工作,并相互提供生产性服务”;孙林岩认为:服务型制造是为了实现制造价值链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增值,通过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客户全程参与,企业相互提供生产性服务和服务性生产,实现分散化制造资源的整合和各自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协同,达到高效创新的一种制造模式。吴贵生等对中国制造企业的服务增强战略、机制、模式和战略对策等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一个服务延伸产品差异化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王春芝和Heiko Ge-bauer从对工业服务管理文献分析和制造企业的调查研究入手,解释了制造企业从纯粹的产品生产者向客户支持方案提供者转移的发展趋势,对制造企业服务业务的开发从战略层面进行了研究,认为制造企业服务业务的开发应基于客户价值生成过程;业务开发组织应注意市场导向并应成立独立的服务部门;服务营销应从内部、外部及多层互动展开;服务开发战略的实施需改变传统以产品生产为主流的企业文化,创造产品与服务共生的文化氛围。李转少提出对于目标远大的制造企业而言,应该进一步把服务型制造作为企业竞争的利器。赵晓雷指出服务型制造是指生产与服务相结合的制造业产业形态,是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模式。宋高歌等人针对产品服务化进行了探讨。叶勤、郑吉昌和刘平等人分别对产品服务增值理念的兴起、理论基础和特征等进行了阐述。

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制造面临的困境也使得制造业转型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中国制造目前的高能耗、低附加价值和高社会成本的发展模式无法进一步支撑未来的发展,中国制造亟待转型。而制造业服务化所展示的资源整合、价值创造和知识创新等特性,使得其成为中国制造转型的一条可行的道路。制造业服务化是向产品产生过程和使用过程所提供的各种形式服务的总称,服务的主体或客体之一是制造企业。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一方面是用户需求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技术推动的结果。

服务型制造是在“产品系统”谱上创造差异化,创造更多价值的有效手段。著名服务营销专家格罗鲁斯指出,了解顾客(包括最终消费者、终端用户、供应商和分销商)价值的内生过程,在此基础上向他们提供能够满足其价值生成过程的一整套产品,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23]。在服务型制造中,顾客亲身参与到产品的创新、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感知顾客需求,联合实现产品的改进和创新,并和顾客联合创造新市场,实现顾客锁定。企业间基于业务流程合作的生产性服务和服务性生产活动贯穿于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通过联合设计、制造和服务,可创造出产品的水平异质性、垂直异质性和技术异质性,使得企业能够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取得竞争优势。此外,服务通过延伸产品差异化而增强产品竞争力,既提升了价值链上合作厂商的价值(营业收入和利润增加),又使消费者价值获得较大提升,提高了社会总福利。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产业形态,是先进的制造模式。它是为了实现制造价值链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增值,通过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客户全程参与、企业相互提供生产性服务和服务性生产,实现分散化制造资源的整合和各自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协同,达到高效创新的一种制造模式。目前,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商务模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服务型制造的基本概念、流程重组、组织形态和行为方式转变等;二是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模式,包括将生产性服务整合到原有制造业务、从单纯产品销售到提供成套服务解决方案,以及制造企业整体转型为服务提供商等;三是关于服务的类型,包括无物料服务、结果导向服务、基于产品的服务和生态设计服务等。随着信息化的推进,研究和实践表明,信息化是支持制造向服务转型的关键。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产业形态,是先进的制造模式。它是为了实现制造价值链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增值,通过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客户全程参与、企业相互提供生产性服务和服务性生产,实现分散化制造资源的整合和各自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协同,达到高效创新的一种制造模式。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结果,是制造业服务化的一种制造模式。服务型制造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服务增强和客户的全生命周期参与实现制造价值链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增值,为客户提供服务和产品的组合,通过客户全程参与、企业相互提供服务和生产,实现制造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的一种制造模式。

总体来说,在宏观上发展服务型制造有助于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在微观上,服务型制造是企业摆脱同质化竞争,形成产品差异性和企业之间非价格竞争的重要手段。服务环节正在成为制造企业的重要环节,对服务阶段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服务型制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对传统的生产制造进行服务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