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民族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缘由

通常认为,高等数学是由微积分学、代数学、几何学以及它们之间的交叉内容所形成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创造性是数学的本质,而数学赖以发现、创造的主要思维方法是归纳与演绎(黄家寅、汤智慧,2006)。高等数学是包括民族院校在内的众多高校的文理基础课程,扎实学好高等数学不仅有利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举一反三的共通性,提升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计算机对数学学科发展及数学教育的影响不断加深,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及其他学科发展对数学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已成为各高校关注的热点问题(萧树铁,2001),但高等数学课程本身的特点使它被掌握的难度较大,特别是对于部分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因此,民族高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有其特殊性,有必要对教学改革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为了切实提高各少数民族教育水平,促进教育资源的公正与公平配置,党和国家建立了一系列的民族院校,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民族院校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式。成功的民族教育,将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高素质干部和人才,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而民族高校也将成为展示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重要窗口,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和谐。由于民族院校的生源群体的特殊性和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大力发展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提高民族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突破民族院校核心课程教学存在的瓶颈,对于促进民族院校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