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新型模式的目标定位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在开展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需要明确以下三个目标定位:

6.2.1 人才培养模式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进入21世纪后,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彻底的变化。Jack Schuster认为,带来这种巨变的因素包括科技、全球化、经济/预算约束、市场响应能力(市场化、商品化)等。根据教育理念的变化,对大学课程进行调整,更加关注课程与就业市场之间的关系,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部分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学科对于文科的关注度下降,其中包括哲学、历史、文学/语言和宗教学等人文学科;相应增加数理基础的课程。作为民族高校,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切入点,结合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中仔细分析民族地区文化发展、产业经济、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的需求,明确对接的方向,在需求—对接—产生新需求—再对接的动态过程中确立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6.2.2 人才培养模式要与学校定位、办学基础相结合

金融专业要按照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和人才成才规律,正确对待不同学科专业之间存在的差异。实行金融学大类招生,在大类招生的课程设置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按照国家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进行。在跨学科选修中,结合本校特色开设课程,如“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民族音乐课程等。同时,在专业建设与发展上形成梯度与层级,着力解决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同质性、趋同化的问题。一方面,纵向比较现有的办学条件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比以往有所提高,是否更能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横向比较本校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同层次和同类别高校中所处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通过毕业生问卷调查统计本校金融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竞争力以及用人单位的满意程度等。

6.2.3 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和个性化发展

来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生活在具有浓厚宗教氛围的环境中,宗教对其有着很大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希望得到周围人的理解和尊重,特别希望得到汉族师生的理解和尊重。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生会有一些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少数民族学生语言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特别是维吾尔族和藏族学生,在学习中有一个把汉语再译成本民族语言的过程,无疑加大了学习难度,而且在与人交流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的障碍,影响与同学的交往;二是家境,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都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家境普遍不富裕,与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相比有自卑感,再加上语言、文化、习俗等各个方面的差异,交往圈子会越来越小,可能会产生孤独的情绪。因此,民族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不同能力、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学生用不同的质量标准来衡量,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推行多元化人才培养战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达到培养出民族地区高素质金融人才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