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选拔这样做才有效:精准定位人才、内外渠道招聘、全面筛选考察
- 董超 丁路遥 朱燕
- 2362字
- 2025-02-21 22:28:31
2.3 核心人才搜索,注重三维度
当我们说到人才的时候,往往对人才的定义并不是很清晰。企业管理者只是单纯地想要招聘到高端人才,但并不知道何为高端人才。
我的一个朋友,为扩大经营规模,在原有业务基础上申请到了一个稀缺牌照,急需找到该新业务的负责人。他约见了好几位他认为非常合适的优秀人选,也开出了相当诱人的薪酬,当谈到未来规划时,每个候选人都跃跃欲试,然而几个月下来,并无一人正式入职。
朋友向我倾诉了他的烦恼,他在企业万事俱备只缺人才之际,不知道如何定义人才,才能让之前的人才盘点、岗位职责分析不至于成为一套毫无用处的漂亮表单。每个企业都希望所有成员皆为人才,可实现却是遥不可及。
究竟什么叫人才?
人才最简明的定义就是“德才兼备之人”。“德”是指一个人的品格、态度和内在修养;“才”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技能、潜力和行为表现。
每个追求基业长青的企业,对人才的“才”的基本要求都包括四个方面,见图2-8。

图2-8 人才的“才”所表达的四层含义
第一,知识,是指人才要符合甚至超过所从事岗位的知识储备。
第二,技能,是指人才要符合甚至超过所从事岗位的技能要求。
第三,潜力,是指人才要符合企业发展和岗位的未来潜在需求。
第四,行为表现,主要包括三种:
1)仪表:形象、着装和言谈举止符合企业的文化表征。
2)行为:做事方式符合企业的行为规范。
3)绩效:工作成绩符合甚至超出企业的绩效要求。
其实,企业即使将所有员工均视作人才,现实中仍会对某些员工区别对待,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养和发展机会,以期更长久地留住他们。所以,对于企业来说,真正的人才应该是那些企业希望长久保留的员工,而不是任何一个被招聘进来的人。德才兼备的道理虽简单,但现实中企业能够真正始终践行德才兼备的原则并非易事。因此,在选拔人才的时候,还应该问自己三个问题。
问题一:企业能够确实重视并识别员工正直诚信、爱岗敬业、合作共赢这些品德吗?
问题二:企业采用怎样的标准来衡量员工的“才”?
问题三:企业招聘、选拔和保留人才时是否仍更多关注人才对象的能力?
回答完问题,企业在招聘和选拔人才时,就会更加关注人才选拔的三个维度,即手、脑、心,见图2-9。

图2-9 选拔人才的三个维度
(1)第一个维度:手
“手”,代表人才的能力和业绩,即其与从事岗位直接相关的知识、技能、经历、经验和曾取得过的业绩成果。企业可以通过其学历、简历、过往工作经历、绩效表现和背景调查进行考察。
(2)第二个维度:脑
“脑”,代表人才的思维能力和潜力,包括智商、逻辑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解决岗位相关潜在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遇事的变通性和灵活度、学习能力等。企业可以通过面试、考试、测评等方式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3)第三个维度:心
“心”,代表人才的品格和态度,以及价值观、受教育程度、人生阅历、审美情趣等内在修养,如正直诚信、爱岗敬业等品行。企业通过背景调查、面试、测评等方式可以获得许多相关信息。
“手”和“脑”,属于人才对象“才”的部分,“心”则与人才对象的“德”直接相关。如何对待人才的“手脑心”,如何处理和平衡好三者的关系,是组织人才发展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人才的“手脑心”均关系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但针对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情境、不同岗位,以及不同人才性质,企业对三者的侧重有所不同。
1.关注人才的“手”
初创期的企业在选拔人才时,应注重让人才的能力与企业业务发展阶段相匹配。企业希望员工能直接上手,利用其已具备的岗位知识、技能和经验,为当前工作尽早做出贡献。初创期的企业,面临着生存与竞争的双重压力,希望尽早摆脱生存困境,能够从多重竞争氛围中很快脱颖而出,成为胜利者之一。
因此,初创期企业,对人才至少有两点要求:
第一,已经具备专业能力,不再需要额外的时间去培养。
第二,能够在短期内形成难以替代的技术壁垒,能够成为企业突出重围的关键节点。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节省时间和精力来培养人才,把时间用到争取更多盈利这件事情上。
2.关注人才的“脑”
企业在发展与成熟时期,应注重人才的思维能力和潜力。此时企业已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培养人才,需要人才献计献策,帮助企业一同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选拔的人才能够通过运用个人思维能力,较快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
注重“脑”的原因在于,企业处于发展壮大时期,没办法做到全程由领导监督与管理,每一个员工都需要具备极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主动解决问题,助力公司的成长。公司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1)企业出现了由内部人才主导的新业务,需要同企业其他业务有很多交集或合作,需要员工能够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足够的人脉和威信。
2)企业的未来存在不确定性,需要人才审时度势、灵活变通。
3)企业面对危机,需要人才善于解决突发性问题。
4)企业需要创新,需要人才将善于学习的能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果。
3.关注人才的“心”
热爱企业和所从事的岗位,是企业选择人才的首要条件,因为这些态度决定了该员工是否能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所谓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企业若想基业长青,必须依靠健康持续的文化,而这样的文化,依靠的正是企业中那些符合企业品德和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用“心”的人才。因此,企业在各阶段都应注重人才的品格和态度。尤其在初创时期,核心人员如果不能志同道合,那么即使他们的能力再强,也不可能成功。
回到本部分开篇的案例,朋友找不到合适候选人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在选拔人才时,关注的是候选人的业务和管理能力是否足够强,且他接触过的所有人选均符合这样的标准,在面谈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他在探询候选人如何开展新业务。也就是说,他只是在考察候选人的才干,即“手”和“脑”,而忽视了这些候选人的“心”——是否真正拥有挑战现状、敢于重新出发的胆识和气魄。当他把找人的思路由注重候选人的“手”“脑”,转为更加注重候选人的“心”后,不到一个月,就找到了合适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