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R软实力:管理心理·生涯规划·情商沟通·Office三合一·数据分析·教练技术·管理视角必备技能
- 焦学宁 王强主编
- 2777字
- 2025-02-19 23:18:05
第四节 心理咨询原理在自我疗愈中的应用
理解了心理咨询的基本原理,我们就可以将其用在自己身上,用于自我调节和自我成长。
4.1 学会宣泄、管理自己的情绪
心理咨询的第一个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倾听让来访者宣泄、释放情绪。只有情绪得以缓解,我们才可能理性解决问题。
所以,遇到心理困扰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学习管理、宣泄自己的情绪。宣泄情绪的具体方法,大家可以参照前文的内容。
在这里,特别强调两点:
一是经营好自己的关系圈子。情绪最有效的缓解方式,就是通过沟通表达,而拥有亲密、值得信任的朋友是前提条件。
二是时刻觉察,不要放大自己的情绪。我们越是在有情绪的时候,越容易采取情绪化的应对方式,而情绪化的应对方式,对于解决问题、缓解情绪不仅无益,而且容易适得其反。
比如,通过生闷气、争吵的方式解决问题、缓解情绪,不仅没有帮助,还容易强化情绪。
以上两点,需要在情绪管理过程中特别注意。
4.2 发现心理困扰背后的原因
心理咨询的第二个基本原理,是发现心理问题背后的原因。用在心理困扰自我疗愈上,主要是发现心理困扰背后的需要,以及心理问题的恶性循环。
首先,识别心理困扰背后的需要。
情绪,是我们的心理出现问题的信号。情绪只是信号,我们真正需要解决的是情绪所代表的问题。而情绪所代表的问题,就是我们没有被满足的需要。
所以,发现心理困扰背后的原因,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心理困扰背后需要的是什么?是什么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然后,重新去评估这个需要的重要性、现实性,想办法管理好自己的需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否则,就像身体出了问题,我们只吃止痛片止痛却不治疗伤口一样,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其次,识别心理问题的恶性循环。
所有心理困扰,在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往往问题并不严重,给我们带来的困扰也都可以接受,但是当我们的应对方式不合理,导致问题持续恶化时,才真正产生了问题。
所以,所有心理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应对方式的恶性循环。我们希望满足一种需要,但是我们所采取的方式不仅没有满足需要,还放大了需要的强度,最后情绪越来越激动,问题越来越严重。
比如,焦虑。焦虑,说明我们对一件事情很在乎,希望有控制感,但是我们还不确定一定能把它做好,所以就会焦虑。焦虑的时候,如果我们让自己放松一下或者接纳它,去想办法把事情处理好,那么我们的焦虑会缓解,事情也会因为我们的专注而做得越来越好,慢慢地,我们心里有了底,知道自己确实可以做好,焦虑感也就越来越低。
有时候,我们越焦虑,越想控制自己不要焦虑。但是如果事情本身没有处理好,直接控制焦虑没有任何意义,而且越控制越反弹。最后,我们把注意力都放在控制焦虑上了,问题本身没有处理好,就更没有底气,更焦虑了。如此恶性循环,焦虑就越来越严重。
所以,只要我们识别出导致心理困扰、心理问题的恶性循环,找出造成恶性循环的无效行为,那么,我们就找到了成长的方向。
4.3 刻意练习新的应对方式
找到了造成恶性循环的无效行为,我们就可以反其道而行,采取合适的应对方式,打破恶性循环,开启新的积极循环,开启自我成长之旅。
建立新的应对方式,核心有三个方面。
首先,接纳情绪和问题的存在。
我们说,情绪只是信号,是需要满足情况的反应。但是情绪一旦产生,会让我们很不舒服。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解决情绪本身而消耗了太多的精力,忽视了情绪背后真正的问题。最终,需要的问题没有解决,情绪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还更严重了。就像我们用控制紧张的方式来缓解演讲焦虑,但是越控制,越紧张。
真正有效的方式,是接纳我们的情绪和问题,不要去控制情绪,而是接纳它的存在,顺其自然,然后把注意力专注于事情本身,专注在解决问题、满足需要上。只要事情本身处理好了,需要得到满足了,情绪自然也就没有了。
就像缓解演讲紧张,就去接纳它,不用去管它,把自己的注意力专注在演讲的内容和过程上。不关注紧张,紧张就会自然缓解,专注演讲,演讲的效果更好了,自然也就不那么紧张了。
所以,建立新的应对方式,首先要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和问题,不要花过多的精力在缓解、控制信号上,而要想办法解决信号代表的真正问题。
其次,换一种新的行为方式。
我们原来的行为,导致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甚至还恶化了,造成了恶性循环,所以我们需要调整一个新的、更有效的行为方式。
比如,和同事、领导有冲突,争吵往往解决不了问题,可以先让自己冷静一下,平静下来之后再和对方好好沟通,效果就会好很多。
再如,工作有压力,不想做,容易拖延。而拖延不仅无法缓解压力,还会让压力更大。所以,缓解压力,更需要我们顶着压力迎难而上,这样事情处理完了,压力也就自然缓解了。
所以,通过新的、更有效的行为,帮助我们开启问题解决的正向循环,开启成长之旅。
但是坚持新的行为,有时候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刻意练习,刻意坚持。
最后,调整认知,让自己的想法更有效。
认知和行为之间,往往是相互配合的。比如:
●拖延之前,我们会想“晚一点儿也没有关系”;
●焦虑之前,我们会想“这个事情我可能做不了,如果做不好影响就会很严重”;
●抑郁之前,我们会想“自己这个做得不好,那个做得也不好,自己怎么总是做不好”。
这些想法,会影响自己的行为、情绪。所以,改善行为,建立新的应对方式,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认知。
我们在认知问题上犯的最大的错,就是太在乎想法的正确,而忘了想法的价值。
以上每一个想法,可能都是正确的,没有什么错。但是它的价值是消极的,导致了我们无效的行为。
相反,如果换一个更具有积极价值的认知,可以是:
●拖延之前,我们可以想“虽然不太想做,但只要坚持一下,开始做了,就没那么难了”;
●焦虑之前,我们可以想“虽然现在心里还没底,但是只要做了,肯定会越做越好的”;
●抑郁之前,我们可以想“虽然有一些问题,但是在这些方面,自己做得还不错,而且一直都有进步”。
换一个新的、更具有积极价值的认知,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缓解情绪,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我们开启新的、积极的行为。
所以,调节认知,就是从原来总是纠结想法对错的思想中跳出来,多分析一下想法导致的价值,然后努力培养积极的、可以带来积极价值的想法。
4.4 必要的时候,求助专业人士
心理困扰自我疗愈,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专业帮助,必要的时候,我们都需要求助专业人士。尤其是在以下几种情况下:
(1)我们遇到困扰,但身边没有合适的人可以倾诉,或者积累的情绪太多,通过与亲友倾诉无法完全释放的时候;
(2)我们的困扰、问题背后潜意识的原因太多,或者我们缺乏专业的知识,无法识别情绪背后的深层需要,以及问题行为导致的恶性循环的时候;
(3)我们不知道什么样的应对方式会更有效,或者即使知道,我们也做不到或者坚持不下去的时候。
在以上三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求助专业人士协助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继续自我调节,很可能重复原来的恶性循环,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压力或自责。
要记住,必要的时候,我们都需要他人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