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职业生涯定位的3种思维

很多HR在入职初期,面对新环境,尤其是处于变革期的企业,往往会发现很多问题,却很少考虑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在做好事务性工作的基础上,几乎都在摩拳擦掌地准备做些规范管理的事情。

我们习惯在做所谓的管理工作之前,没有预判,没有沟通,不考虑需求与影响,总是想当然地做各种规范,结果自己认为重要的离职管理领导根本看都不看,只是强调人力资源是为全员服务的。这时候,你会如何定位人力资源的工作,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HR的定位与职业生涯规划密切相关,定位决定了职业规划的走向:

(1)如果你的定位是服务,事务型HR将是职业生涯的上限;

(2)如果你的定位是管理,你可能很快突破事务型HR,进入专业型HR阶段;

(3)如果你的定位是业务,将很容易体现价值,在突破业务型HR之后,很有可能冲刺战略型HR。

很多时候,HR既有管理职责,又有服务职责。例如,对企业、部门和岗位进行制度制定、流程规划等,这是管理的具体体现;HR为全体职工提供制度培训、流程咨询等服务,这时他们又是服务者。因此,对HR来说,必须扮演双重角色,其中哪一个角色扮演不好都会给工作带来损失。

如果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升华,我们会发现:HR的定位,不是服务,也不局限于管理,而是业务,这是所有工作的核心。如果你的工作内容不能用业务思维去做,那很快会沦为事务部门(服务);如果你具备了管理意识,可以做二线的管理部门(管理),但并没有对业务起到直接支撑的作用;真正的HR,表面上履行的是管理职能,真正要做好的是具备业务思维。

在大环境不景气时,企业会寻求变革,变革意味着不确定,不但事情不确定,人也不确定。如果你不考虑外部因素,闷头工作,很可能做得越多错得越多,还容易引起其他利益相关方的软抵抗。

我们再纵深考虑:变革一定是为了规范吗?显然不是,类似规矩多不等于有教养是一个道理。很多企业的变革,是为了消除内部矛盾,让岗位和资源重新整合,为更大的变革做准备。

HR可以先服务,再管理,但这只是过程环节,并非最终目的。所谓业务思维,就是了解市场变化和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带来了什么影响,你需要如何应对。

HR找准定位后,经过努力才会转化为成果。很多HR认为做出成绩,领导就会重视自己,其实这个认知有很大的误区。业绩是核心,但方向决定成败。

一个注重职业规划的HR,首先要有定位的能力,确定正确的方向,用业务思维开展工作,才能逐步被领导认可。HR常常用事务思维考虑应该干什么,而忽略了为什么干这件事,这件事对企业、对自身的价值如何体现。

为什么你的切入点是离职而非招聘?离职制度再规范,最大的作用也只是规避企业风险;而招聘则是生力军,可以解决企业的痛点需求。如果用业务思维来分析,你显然拿错了产品。

职业规划也是如此,很多人的规划设定的是几年内成为主管,几年内晋升总监……却没有考虑外部环境的变化与企业的需求。你晋升到哪个位置不重要,你具备怎样的能力、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关键。

业务思维在职业生涯中的应用,主要在于评估企业还有没有顾客价值,值不值得继续投入。假设你对职业规划的定位是管理或业务,而目前的工作都是事务性内容,这意味着你该离开了;如果这个体系对你的职业规划还有支撑价值,你可以暂时留下来,积累和尝试一些事务工作,锻炼自己的管理意识与业务思维。

职业生涯的定位与发展,需要保持空杯心态。我们都很反感那些新入职员工的口头禅:我们以前是这样做的;我们以前不是这样做的……经验主义以及思维定式让新员工很难接受企业文化,得不到老员工的认可,最终难以融入新环境。

因此,在做职业生涯定位时,最好保持空杯心态。只有保持空杯心态,才能随时对自己拥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盘点,清空过时的,为新知识、新能力的进入留出足够的空间。空杯心态就是永远不自满,永远在学习,永远在进步,永远保持身心的活力,这样的心态将促使职业生涯不断突破。

职业生涯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因此心态需要打磨。很多HR在遭遇挫折后,不从自身反思如何改进工作思路,只是一味地抱怨,自怨自艾,失望,心灰意冷,甚至产生跳槽的冲动。跳槽不应该成为逃避问题的捷径,这样只会让人更迷茫、更颓废。这种状态,除了客观环境的影响之外,更多来源于自己的思维模式。

当我们整合了这三种思维,在工作中将会游刃有余:能用事务思维做好的,就用事务思维,解决不了时用管理思维,迷茫困惑时用业务思维。当你具备这三种思维能力时,就很容易解决问题了。作为HR,如果我们不能用这三种思维体现自己的工作价值,职业生涯可达到的高度将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