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教育|我的母校-高中

回忆起我的高中生涯,应该说是非常的丰富多彩,我们这个年龄的整个青春历程,似乎我一样都没有缺少。很多事件的经历无论是对我当时的学校生活也好,还是我今后的人生道路也好,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先从上学开始说起吧,初中最后一年是复读,成绩还不错,目标自然就冲着县中而去,不过遗憾的是还是差了几分,于是就被第二志愿所录取,也就是我的高中母校。这是一所乡镇高中,离我家大概有四五公里的样子。在我就读的时候,学校并不大,除了一栋新盖的教学楼之外,其他的都是老房子。印象中应该是大门朝东,进门一条主路把学校分成两部分,路的南侧是行政楼和教学楼,最南端是一个300米的煤渣跑道,操场的西南角是男女两个很大的公厕;路的北侧是实验室、大礼堂和两栋男生宿舍以及一栋女生宿舍,还有一片教工家属院以及伙房,之所以叫它伙房而不称之为食堂,是因为那里只有做饭的地方并没有我们吃饭的地方。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配套,比如有个小小的面粉加工厂,还有个水塔和小卖部等等。

先来聊聊高中的生活吧,学习的事暂且先放一放。第一次来到这个学校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充满了好奇和期待的,毕竟是第一次离开家开始了住校生活。进到宿舍里的时候,看到两排靠在一起的木制上下铺床,顿时觉得很是好玩,虽然拥挤不堪,但对那时的我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有趣。一间宿舍里要住到很多人,这种集体生活的经历给我以后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所以儿子刚开始上高中的时候,有些不肯住校,我不同意,坚决要求他开始住校,虽然妈妈有些心疼但看我的态度坚决也就只好作罢。因为,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觉得这是一个人走向社会之前很重要的过渡阶段,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与同龄人相处,这些是在家庭无法体会和掌握的。

学校里一共有三栋宿舍楼,最南面的是女生,后面两栋是男生,每栋只有两层,开敞的走廊,公共的卫生间。还有一间最大的宿舍,就是学校的大礼堂,里面摆满了上下铺,可以想象一下时多么的壮观。宿舍楼里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的故事,有搞笑的趣事,也有激烈的冲突。那时的我们似乎受港片古惑仔的影响,特别喜欢拉帮结派,偶尔还能听说到某某帮派和某某帮派打群架的故事。宿舍里的冲突多发生在一楼和二楼之间,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走廊是敞开式的,二楼的同学们经常会把水滴到一楼去,夏天的时候滴的多是洗晒衣服的水,而冬天那就不一定了,特别是晚上的时候,二楼尿急的家伙们,不太愿意跑太远去公厕方便,便会偷偷的躲在走廊柱子后面直接往一楼撒去,保不准就会有倒霉的家伙被淋上一头一身的。一楼的同学们对此现象自然就很是不满,难免就会有些口角出来,而正直年少气壮的年龄,自然相互都不服气,便常常会随之而来的引发一场打斗,甚至引发宿舍与宿舍或者班级与班级之间的一场大战。

说完了高中的住宿,再来聊聊吃饭吧。我高中的时候做过生活委员,那时的我们对于吃还是充满了迫切的期待,毕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高一的时候,我们住宿生每个月上交学校的生活费是20元菜金和40斤小麦,所以每到周末返校的时候,就能看到大家的自行车后座上都会放着一个装着小麦的蛇皮袋,排着队把它送到学校的面粉加工厂里,换取收据和麸皮单据。凭收据就可以在食堂领取饭票,而麸皮有的同学会带回家给到家里的家禽牲畜们作饲料,也有的同学则直接卖给了校门口的小店里,换的几元零花钱。高一的时候,我们吃饭的方式是按组领餐,每组八个人,两个大搪瓷盆,一个装馒头,一个装菜或稀饭。记得那时的早餐是一盆稀饭,一盘八个长长的馒头(四两一个)加上一些榨菜,每天大家轮流到厨房把粥馍菜打到宿舍里,然后再分到各自的饭盆里,吃罢便纷纷去教室里上课。

这样的用餐方式对于我们刚上高一的同学们来说还算新奇,但这样定量的方式终究让我们觉得似乎吃的不是特别合理,饭量大的同学总觉得吃不饱,饭量小的同学又觉得太浪费,男生和女生之间也是一样的问题。于是高二的时候学校改革了就餐的方式,不再分组进行,改成了每个人凭饭票到食堂窗口打饭的方式。大家根据自己的饭量确定每个月买多少菜票和饭票,这样就显得似乎比较自主一些。最初的饭票是油印机印刷的,就像试卷一样,那时的我作为班级的生活委员,每个月都会到后勤处领取班级同学的饭票,然后再按照每个人的份量发给同学们,每个月分发下来似乎还总能多上几张下来。后来这样的饭票形式又进行了改革,改成了一本一本的饭票,一人一本,一张张的撕下来用。之所以进行改革,是因为原来的饭票制作太简单,食堂里发现了假票,有人用油印机刻了相同的版子印刷,用萝卜章盖上去冒充学校的饭票使用,造成食堂里似乎对账出现了问题,于是便改用了机制印刷的饭票,这样下来,似乎冒充的成本就有点高了,便不再有造假的行为出现。一直到我高中毕业,似乎还都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

那时学校里只有厨房,没有餐厅,所以同学们打了餐之后,大多数都是回到宿舍里或者教室里吃掉。总的来说,高一的学生在宿舍里用餐的比较多,高三的学生在教室里用餐的比较多,高二的学生则到处都有,这样的分布和每个年级学生的特点应该还是有点关系的。高中和初中的老师们最不喜欢的似乎都是二年级的学生,刚进校的一年级学生因为环境模式还比较腼腆收敛,三年级的学生面临升学压力似乎也更自律一些,但二年级的学生介于两者中间,对环境已经完全熟悉,但压力也没有那么大,似乎更加顽皮一些,颇让老师们有些头疼。我高一的时候也是在宿舍里吃饭,高二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了露天用餐的模式。既不去宿舍也不去教室,就在食堂前面的空地上,几个人打了饭菜围成一圈蹲在地上便开始了快乐的用餐时刻。偶尔之间还会一起争抢一下碗里的几块肥肉,更为“恶劣”的是有时候会开一些非常低俗的玩笑,相互之间恶心,但似乎并不影响我们的胃口,反而吃的更香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