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为什么管理者的言行非常重要

大家好,我是识学株式会社的董事长安藤广大。

迄今为止,我运用“识学”这一意识结构学解决了很多组织的问题。

识学是什么?它是一门学问,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楚组织内部存在的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解决。

截至2020年10月,已经有约1900家日本公司导入了识学。而且在2019年日本新上市的公司中,也有7家公司导入了识学。识学被称之为“当今最能促进公司成长的经营管理理论”,在此口碑效应之下,识学的运用和导入正在不断扩大。

当然,我们识学株式会社也在运用识学的管理方法。公司成立3年11个月便实现了母公司的成功上市。识学株式会社本身也有力地证明了识学的力量。

本书的写作初衷是希望基于识学的理论,传授新手管理者相关的技巧和诀窍。本书的适用对象主要是初次拥有自己的下属或员工的管理人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层管理人员。

实际上,刚刚晋升到管理层的时候,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晋升为管理层,意味着自进入职场以来作为员工只为自己努力的时期正式结束,从此之后要更多地思考“别人的人生”或“将来的职业发展”。

未来无论是在职场继续晋升,还是自己创业,第一次与下属打交道时的经历,将是一个人走向管理之路的起点。所以,迈向管理之路的第一步是顺利,还是失败,为今后人生带来的结果也将大不相同。

晋升为管理者后的第一步如果失败了,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不仅可能会造成你在科长岗位上的失败、在部门经理岗位上的失败、在总经理岗位上的失败,你在自己创业或成为自由职业者后可能也会失败。

所以,“位居他人之上”的管理者都应该关注本书的内容。首先,新手管理者要知道的一件事是,“作为员工越优秀,作为管理人员失败的风险越高”。

越是优秀的人越容易出现的两种失败

管理者的失败,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认为必须细致指导下属的管理者,即像“要不那样做试试看?”“如果这么做的话怎么样呢?”这样手把手地指导下属的管理者。另一种是,一味地对下属说“你们看着我做”,自己继续做着一线员工的工作,要求下属跟上自己节奏的管理者。

实际上,无论哪一种都不是好的管理者。前者,看起来是非常亲切、非常好的管理者,但是作为管理者如果如此细致地指导,下属会停止思考,无法成长。后者,看起来是非常有本事的管理者,但这样的管理者实际上没有担起他的责任,没有发挥他应有的作用。

我接触了约1900家公司,发现越是优秀的员工,成为管理者之后越容易变成上述两种类型。一旦有了自己的下属,往后要做的工作将不再是以往自己作为员工时的工作的延续,而是需要具备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其他能力,那就是管理能力。

听我这么说,肯定有人会表示:“我觉得自己当个员工就挺好,其他的无所谓。”

最近,宣称自己对晋升没有任何兴趣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但是,实际上,对于大多数工作而言,作为普通员工的能力将在30多岁达到巅峰,之后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

想象一下,30多岁的自己,一方面要不断加强自我管理以保持健康的身体,努力读书和学习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面对结婚生子、养育后代、父母养老的问题,这样的你,如果和20~30岁的年轻人同台竞争,你能确保自己能赢他们吗?当你到了40岁、50岁、60岁,你还可以和20~30岁的年轻人一起探讨和切磋同样的工作吗?

手脚麻利的一线人才,肯定是越年轻越好。如果不趁早从“依靠手脚”的工作升级到“依靠大脑”的工作,当你的年龄逐渐增长的时候,你会感到越来越吃力。如果不具备管理者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管理能力,你极有可能成为“可以被替代的角色”。

对于得不到晋升境况会更加糟糕这一现实,我们应该予以关注。

如果自己对晋升没有信心,那么请务必在某个地方或某个领域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

领导型人才是天生的吗

那么,你的“领导范儿”是什么样子的呢?

当然,因人而异,有的人天生就有当管理者的样子,可以很好地发挥自己的领导才能。也可以说,有的人是从小在学校生活中就不断磨炼出了自己的人格魅力。这样的人拥有超凡的个人能力,善于用真诚的语言和热情打动别人,选拔学生干部时总能被推选为班长或学生会主席,开展兴趣活动时总能被选拔为队长。

当然,这样的人非常少,如果以一个班共40名学生计算,具备领导才能的学生不过1~2名。

那么,其他人怎么办?放弃当管理者吗?或者,从现在开始为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而改变性格吗?完全没有必要。

掌握一些思维方法,转换大脑的思考方式就行。仅这样做,你就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超过那些与生俱来的管理人才。

什么方法这么厉害?就是一门叫作识学的学问,这门学问来自它的方法。本书将为大家介绍一种以识学为基础的武器——管理者的假面。

把握五个关键词

如上所述,当你面对下属时会想到很多事情。

比如,工作、家庭、人生。

特别是那些善于照顾人的管理者,这个时候总会不知不觉地想要关心下属,当时想到什么就顺便说些什么。但是,如果当时想到什么就说些什么,这样的做法可能会阻碍下属的成长。

做什么很重要。同样地,不做什么也很重要。作为管理者,应该聚焦的只是五个关键词而已,即规则、位置、利益、结果、成长。围绕着这五个关键词进行管理。不需要具备超凡的才能,也不需要具备特别的人格魅力。

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肯定会碰到人际关系的问题和工作上的麻烦。这时,很多人的困扰就来了:作为管理者,我应该怎么办?

这时,就是五个关键词登场的时候。只聚焦五个关键词,不考虑其他额外的事情,这种做法,本书称之为“戴上假面”。

不过只言片语,事后能产生效果吗

管理者的工作有一个很大的目标,那就是促进下属成长,最大限度地扩大团队的工作成果。

举个例子,管理着10名员工的领导,他把每个员工的能力扩大到1.3倍,会怎么样?

0.3乘以10,从团队的整体表现来看,相当于增加了3人份的成果。这体现的是管理者的价值。但是,在这样的管理体系下,员工无法成长。

在领导和下属之间,保持恰到好处的紧张感是非常重要的。为达到这个目的,最佳的做法是戴上“管理者的假面”。谈话能抓住要点,有规则有评价,这样下属才会成长。这就是“优秀管理者的语言,在过了一定的时间之后会显现出效果”的真正含义。

使用温柔亲切的语言与下属谈话,即使当时让下属觉得这是位好领导,那些话也不会永远留在下属的脑海中,以后也不会起到任何作用。

“希望得到下属的尊敬。”

“要让下属觉得我很厉害。”

不把自己的“素颜”展现给下属,这就是“假面”的力量。而且,有了假面,即便不是领导型人才也可以做好管理。内向型性格没关系,声音不够大也没关系。只要把握关键要点,就能成为一名可以促进下属成长、带动团队提升成果的管理者。

“假面”会保护你

“假面”一词,还包含了心理学专业术语“人格面具[1]”(persona)的含义。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戴着不同的人格面具生活。在公司,我们戴的面具是“员工”“上司”“下属”;在家里,我们戴的面具是“父亲”“母亲”“丈夫”“妻子”。

那么,对于管理者来说,也有可以发挥领导作用的面具。

也许我们都希望能做原原本本的自己。但是,我们在与上司、下属、丈夫、妻子和孩子接触时,在不同场合使用的语言、表情、态度、言行举止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的场合做出不同的改变。

假如我们无论在什么场合都用同一副面孔应对,那么公司、家庭,进而整个社会都将无法正常运行。

就算你对“戴面具”这种说法有抵触,如果能想到“使用不同的人格面具,可以解决人际关系的问题”,那么你也会理解戴面具的好处吧。

与任何人相处都展现真实的自己,这是不可能的。真实的自我,在爱人、孩子、亲友面前展示即可。

其实,假面也是保护你的武器。它是防止人际关系中产生冲突的盾牌,可以阻挡来自他人的攻击。戴上管理者的假面推进工作,即便别人不喜欢你,也不至于否定你的人格。没有必要为每一件事情感到失落。

接下来请按照本书的内容,一项一项地纠正自己作为管理者在言行中所犯的错误吧。我相信你在管理团队时一定会顺顺利利。

为何公司没有改变

看完前面的内容,大家可能会简单地认为“这只不过是管理者个人的言行问题而已”“自己的话语改变不了下属的人生,也改变不了公司的命运”。

但是,你们错了。管理者的误判和错误认识会改变组织。

“不行,这样下去就完了。公司必须要做出改变!”

有如此觉悟,并下决心做出改变的组织可以说有很多。但是,其中大部分组织采取的行动都是暂时的,没有为长远考虑。这很像骨盆矫正的治疗法。针对骨盆的问题施以相应的治疗,扭关节、按屁股,便可当场解决问题。但是,经过治疗本以为不再疼痛,然而过段时间同样的地方又开始疼了起来。于是,之前的治疗又不得不重新再来一次。而真正重要的事情是纠正日常的姿势。

以骨盆矫正的例子来说,因为本身站姿、坐姿、走路姿势不对,如果继续以错误的姿势走100步的话,那么就相当于骨盆的错位又积累了100次。如此这般累积下去,就算通过一次骨盆矫正治疗把错位的地方纠正回来,还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骨盆恢复正常。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纠正日常的站姿、坐姿、走路姿势。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用在公司管理上,对于管理者言行的纠正,就好比骨盆矫正治疗中的对日常各种姿势的纠正。和下属的每一次说话、沟通,下属汇报时给予的每一次反馈,如果发生偏差,一次次累积下去,时间长了就会衍变成很大的问题。

假设一个公司有30名员工,每天每人会与他人发生20次沟通,如果每人有2次沟通存在偏差,那么加起来一天就存在60次偏差。

如果持续1个月,会怎么样呢?持续1年呢?

像骨盆矫正一样来回反复,公司的“体质”根本不会好起来。

就算你想通过看很多书来提高自己,但如果日常的习惯不改,还是不会有任何变化。同样地,对公司来说,如果只是下决心改变这一回,便没有任何意义。所以,管理者重整旗鼓的“轴心”非常重要。

由领导层在日常管理中产生的“细小偏差”,经过时间的累积,会导致公司向不好的方向发展。而注意到这些细小偏差的时机,正是刚开始管理下属的领导生涯的第一年。

本书所写的内容,或许会与公司的方针、上一级领导和总经理的想法产生冲突。但是,对你而言,“位居他人之上”的作为管理者的人生之路,今后还很长。

所以,请务必将本书所告知的“轴心”坚持下去,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在自己的认知还没有被公司固有的思维模式僵化的当下,一定要掌握本书所告知的方法。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本书的内容吧。

注释

[1]人格面具:由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他将一个人的人格比喻为面具,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人们会表现出不同的形象,也就是戴上不同的面具。——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