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殿试

南边和北边的会元,都在什太日客栈这里,掌柜的一时兴起,当着大伙儿的面,大声宣布:“今天是个大日子,烧的酒,免费喝!”

朱齐闻言,只能扶额苦笑。

好吧,就算这样,她还是那么小气。

她一身朴素的裙子,却藏不住出众的身姿,时间似乎对她格外留情,只给她增添了几分迷人风韵。

客人吵着要酒水免费,她直接回怼:“想啥美事呢?酒水免费?你们这群酒鬼不把我的店给喝垮了?

众人哄堂大笑。

朱齐和铁铉在楼上也看起了热闹。

看这场面一时半会儿结束不了,苏贝贝领着朱齐和铁铉到了后院。

这儿有个独立的小院子,恰好有两间房。

“从今往后,你们就住这里,专心准备殿试。”她语气轻柔地说。

“老板娘,我没那么多房钱啊。”铁铉说道。

“先欠着,等你做了官再还我。”苏贝贝摆了摆手。

“老板娘大气,要不就算了吧。”铁铉眨巴着眼睛提议。

“你一个大老爷们,打的什么主意?还想占我一个小女子便宜?”苏贝贝翻了个白眼。

“朱兄,你最近卖烧饼赚了不少吧?借我点?”铁铉看向朱齐。

朱齐还没开口。

苏贝贝一口回绝:“别打他的主意,他将来花钱的地方多了去了。”

朱齐摊摊手:“是啊,我的钱都存老板娘这儿了,将来娶媳妇用的。”

苏贝贝得意地点点头,好像朱齐的婚事她已经做主了似的。

她安排好两人,又细细叮嘱了一番,说外面那些不必要的应酬,她都会帮忙挡掉,让他们安心备考。

然后,她才转身离开。

铁铉望着她袅袅婷婷的背影,嘀咕着:“这位苏贝贝姑娘,谁娶了她,肯定是前世修来的福气。”

十天后,终于到了殿试的日子。

铁铉一大早就拉着朱齐,来到了皇宫大门前,有礼部的官员专门引领他们进去。

殿试在奉天殿举办。

当朱齐踏入大殿,立刻吸引了一众大臣的目光。

他也终于见到了洪武大帝朱元璋。

身穿明黄色龙袍的朱元璋,身材魁梧,面容坚毅,棱角分明,

帝王的威严如同无形的网,笼罩着整个殿堂。

行完礼之后,朱元璋从御座上站起,目光如电,扫视全场。他的目光在朱齐身上停顿了一下,

随后哈哈大笑:“你们都是我大明朝的人才,今日殿试,我想来点特别的,来人,把考题给我搬上来!”

大臣和考生们一脸困惑。

什么考题?还要抬上来?

很快,几个侍卫抬着三个箩筐进入大殿,放到了中央。

竟然是三筐稻谷。朱元璋指着稻谷说:“我的考题不是那些飘在空中的诗词歌赋或策论,而是在地上,就是这三筐稻谷。你们都来看看,说说这三筐稻谷有何不同?”

书生们愣住了,他们中大多数人从未下田耕作,根本不懂。

稻谷能有什么不同?

不仅是书生,连大臣们也是一头雾水。

书生们围着三筐稻谷,面露疑惑和愁容。

“哈哈,你们也来瞧瞧。”朱元璋向刘伯温招了招手。

刘伯温本不想发言,无奈之下上前查看,还用手抓了把稻谷,然后摇了摇头。

“都不知道吗?”朱元璋问。

李善长、刘伯温等大臣,都疑惑地摇头。

杨宪站在刘伯温旁边,小声问:“师傅,您也看不出来吗?”

刘伯温轻轻摇头,低声道:“这什么场合?就算知道,也不能表现出来。”

杨宪似乎明白了些什么。

“大家都仔细想想,可以用手摸摸试试。”朱元璋招呼道。

朱齐心里暗自吐槽,真是老一套,为了能中状元,完成娘亲遗愿,只能说出答案了。

他迈着小步上前,来到其中一个箩筐前,伸出小手拨弄了几下,

还抓了一小把,捏了捏,闻了闻,沉声说:“这一筐稻谷大约有百斤,颗粒饱满,稻香浓郁,产自扬州,是新近上缴的税粮。”

站在御阶上的朱元璋眼睛一亮,有些诧异。

这小家伙居然知道?

朱齐走到第二筐稻谷前,同样抓了一把,还咬了咬:“这筐稻谷是陈谷,有股味道,百姓不会让自家粮食发霉,所以这稻谷来自太仓的粮库。最后,他来到第三筐前,重复之前的动作,微蹙眉头:“这一筐稻谷有一半是糠壳,可能是来自军粮仓库。”

说完了这三种稻谷的差异,他向朱元璋一拜:“陛下是否想通过这优劣不同的稻谷,告诉我们,它们代表着官场的三种不同状态,三种不同的人心。我们看明白稻谷,就能理解民间疾苦,也能洞察官场人心。把这些都看透了,将来处理政务,就能辨别真假,明辨是非,不欺骗民众,也不被奸佞所蒙蔽。”

朱元璋内心暗暗震惊。

都被这小子说中了……

“状元郎说得真好!”

朱元璋放声大笑,他在皇位前踱来踱去。

本打算慷慨陈词一番,结果全让朱齐抢了先,

“那么,我们现在来谈谈正事。”

朱元璋的目光扫视一圈,

“你也清楚,大明的领土广阔,守卫边疆的士兵遍布漫长的边界线,需要消耗大量粮食,这还在其次。送粮可是个大难题,往往送去的十万担粮食,差不多一半就被沿途护送的士兵吃掉了。”

朱齐立刻心领神会。

如今的大明,不比将来的世界,交通便捷,这些粮草必须人力运输到边疆,千里的路程送粮,损耗巨大。

大明朝廷刚成立,周围时不时就有战火发生。

因此,朝廷运送粮草已经成为一大难题,朱齐听后,瞥了一眼胡惟庸,只见胡惟庸若有所思,

仿佛想要抓住某个点却又抓不住。

实际上,这个问题在胡惟庸成为丞相后,他已经想到了解决办法,只是此时的胡惟庸还没有想到。朱齐心中暗暗发笑,那我可就不客气了,

“陛下,微臣有个不太成熟的主意,要不要听听?”朱齐摊开双手。

“你这小子还挺谦虚,说吧。”朱元璋挥了挥手。

群臣的目光聚焦在他身上,心想着,这小家伙,难道真的有解决的办法?

“微臣的这个方法,需要牺牲朝廷一部分盐税。”朱齐缓缓说道,

“大家都知道,盐的利润丰厚,以至于很多人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做私盐。所以,我们不如以盐作为媒介,招募商人运送粮草和马匹到边境,换取盐引,然后再凭盐引来领盐,在指定区域销售。”

说到这儿,众人恍然大悟,为了利润,肯定会有许多商人愿意为朝廷运送粮草和马匹。“真是个小天才啊!”朱元璋眼中闪过精光。

“不过,陛下,这个方法需要严格管理,如果贵族们联手,为了盐引上下其手,那可就麻烦了。”朱齐又摊开了手。

“谁敢?敢动歪脑筋的,咱的刀可不是吃素的!”朱元璋怒斥道。

朱齐微微一笑,也许你当政时无人敢违抗,但将来就说不准了。

“中书省,还有户部,你们按朱齐说的,尽快制定一个具体方案出来。”朱元璋沉声说道。

“陛下,这个法子是朱齐提出来的,不如让他一同参与实施。”李善长恭敬地行礼。

“朱齐啊,你这个提议立了大功,又是状元,朕封你为户部主事,和中书省一起完善你的‘开中’之法。”朱元璋说。

朱齐一听,眉头皱了起来。

朱元璋注意到他的表情,笑道:“怎么,你还嫌弃官小?说实话,一般新科进士都要去翰林院抄写几年书,才有外派的机会,你直接就是户部主事,正六品,已经很不错了。”

朱齐对着朱元璋行了个礼:“陛下,您误会了。微臣想回乡当个县令,为家乡的父老做些实事。”

心里却吐槽,我脑袋秀逗了才会在你朱元璋手下当官。

“嘿,还真有意思,不想当京城的官,却想当个县令。”

朱元璋大笑起来,

“那好,等你把‘开中法’完善了,朕就放你回去当县令。”

“多谢陛下。”朱齐大喜。

朱元璋乐呵呵地大笑起来,群臣也跟着笑,都被这位小状元逗乐了。

退朝后。

朱元璋回到坤宁宫。

马皇后已经准备好饭菜放在桌上,自己则在一旁绣鞋垫。

“媳妇儿,我跟你说,大明出了个神童。”朱元璋抓起一个烧饼就啃了起来。

马皇后嘴角含笑,她当然知道那个神童指的是谁,京城都传遍了。

“咦,这烧饼味道真好,以前没吃过这样的。”朱元璋大口嚼着。

“这就是你那神童做的,叫状元烧饼。”

马皇后笑道。“朱齐那小子?他…他还能做出这么好吃的烧饼?”

朱元璋惊讶。

“可不是,已经名声大噪了,不早点去还买不到呢。”

马皇后笑言,“赶上他早上心情不好,去买烧饼还要被他数落几句呢。”

“这小子还是个能人。”

朱元璋边吃边笑,

“你说他那小脑袋里怎么装得了那么多东西?大智若妖都不足以形容他了。”

他兴高采烈地把今天朝堂上的事跟马皇后说了一遍。马皇后听完,

十分震惊:“这么有才华?真是神童啊,重八,你这次算是捡到宝了。”

朱元璋摆摆手:“还差得远呢,人家不愿当京官,只想回乡当县令。”

马皇后拍手称赞:“这说明他不贪恋权势,品质更佳。”

朱元璋擦了擦嘴:“他还年轻,到地方上历练几年,是件好事。”

马皇后点点头,这样的人才,确实应该先锻炼锻炼。

“咱们老四算机灵了,可今天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啊。”朱元璋摊了摊手,突然好像想起了什么,“咦,咱们老四呢?一整天都没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