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肥皂作坊的选址

江河离开鲍记珠宝店后,在街上另外寻了家不出名的小瓷器店,在里面挑选买了个巴掌大的小瓷瓶,当作墨水瓶。

可惜这时代的玻璃工艺还不发达,尤其是华夏古代,基本只有颜色各异的琉璃,很少有透明无色的玻璃。

同时代的西方应该已经有了,但不远万里,远隔重洋舶来的产品定然也很贵,且徽州也没卖的。还是得等他自己烧出玻璃后,才有便宜好用的玻璃墨水瓶可用,也能够利用玻璃来赚更多钱。

现在的话,就只能用小瓷瓶先对凑用了。其实瓷器未必就比玻璃差,而且瓷器相对来说还更贵,某些高端瓷器更称得上是奢侈品。瓷器相对玻璃唯一的缺点,也就是不够透明。

顺带买了小瓷瓶后,江河又寻了家木工作坊,掏出画架的图纸,请木工打造画架。

当他取出那副素描图纸后,又是不禁引起了在场木工们的惊讶。江河已经历过了一次,自是平静以对。

他这副画架就是按照前世记忆里,自己曾用过的画架来画的,属于最简单的三角支架型,能够折叠收起。

除此之外,前世的大部分画架,下面托卡画板的那个托板架都可以自由上下调节高度。

只需要拧松后面的螺丝,调节到相应高度后,再重新拧紧就行,非常方便。

但这时代可没螺丝,所以他提出这个设计构思后,请木工师傅帮忙解决,有名木工便提议可以用榫卯结构来固定。要调节时,先松开榫卯,等调节到相应高度,再把榫卯咬合即可。

在那名木工的解说下明白过来后,江河便表示同意,然后付了三成定钱,约定明日就可完成来取。

他交待了不用上漆,用原木即可,工艺一下就省了许多。

离开木工作坊后,江河才带了书砚去看店铺的选址,分别瞧了江沁给的那几处地方。

每一处看过后,他都让书砚寻人打听,问了价格。

这时代可没有即时通讯的联络方式,不像后世租店铺,只需要照着店门上贴的出租广告,打电话一问,就能直接找房东或中介问清楚价格。这个时代可没这么方便,房东也不会随时都在,只能是找附近的店铺问一问,打听个大概的租售价。

江沁给的那几处地方,大部分都是内城的,外城的只有两处。

徽州城却是分了内外两座城,更准备的说,也不能算内外,而是左右两边,一大一小的并列,并不是外城把内城包在了里面。只不过在习俗上,还是称作内城与外城。

所谓内城,其实就是徽州府的府城,位于西面,府城更大。外城则位于东面,比府城较小,属于是歙县的县城,完全紧贴着依附于府城而建,两城中间也有一道城墙相隔。

这种建造方式,便是所谓的附廓。徽州府的府衙与歙县县衙虽然是同处一城,但府衙是位于内城,而县衙则位于外城。

知县附廓并不只是行政层面上的,地理上也是如此,县城直接附廓在府城外,中间还有城墙相隔。虽然算是同一座城,但一左一右,也可以分成是两座城来看。

内城更大,又是府治所在,所以自然更加繁华,大部分有钱人都是居住在内城,外城则多为穷苦百姓。

江河虽然跟江沁说了,用最便宜桐油制作的肥皂,要走低端的平民化路线。但江沁还是习惯于把肥皂当作胰子这种高端商品来看,认为普通人买不起,这种观念也不是一时能转变过来。

所以在店铺的选址上,江沁便也更多考虑是在内城。不过江河在实地考察看过后,倒是更加倾向于外城,因为外城的房租更便宜。

不过他自然也没立即作选择,还是要等江沁回来后,跟江沁商量过后再拍板决定。

至于制作肥皂的作坊,他则并不打算跟店铺放在一处,也不打算放在城内,而是另有考虑。

在外城寻了家食肆,吃过午饭后,江河便带着书砚穿过外城,然后由内城出西面的潮水门,出城而去。

他打算前往位于城西郊外,江大中所在的那座田庄。也是江家所有田庄里,距离徽州城最近的一座田庄。

这座田庄,也是位于城外绕城而过的练溪江畔。但距离汪家的那座汪园,则还距离颇远。

因为汪园是位于南郊城外的练溪畔,需从外城南面的紫阳门出去,才距离更近。

而江河目前所就读的紫阳书院,正是位于紫阳门外,也是座落于城外。不过距离城门却很近,甚至不足一里远。紫阳书院其实也是建在练溪畔,但却是位于徽州城的江岸这边。

而汪园则是建在对岸的练溪另一侧,与紫阳书院隔江相望,都是风景俱佳之所。

此时的汪园诗会,也是到了诗会的高潮部分——作诗环节。

不过作诗并非是强制性的,不是所有来会的客人都必须作首诗交上去,完全是自由参与,可作可不作。若一时没有诗才,作不出来,也不用勉强。

并不是像江河之前所想的那样,去参加诗会就必须作诗。但以江河的秀才身份,去参加诗会若不作首诗出来,也是有些说不过去。

尤其是其他秀才都作了的话,偏他没有,也免不了会被嘲讽笑话几句。不过这就完全看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了,你不当回事,其实也没人能把你怎么样。

毕竟都是读书人,还是讲斯文的。

大部分读书人参加这种诗会、雅会、文会,基本都是为了扬名而去的。碰着这种机会,尤其是年轻人们,都想要表现自己,哪有会不作的,反而生怕落下自己的大作。

不过像这样的诗会,许多人也会提前有准备,事先作好,到时再拿出来,甚至有才学不佳的,还会雇佣擅长作诗的枪手作好,自己再提前背熟记下。

真的现场作诗,临场发挥,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急才。

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曹植一样,七步成诗,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李白那样的天赋。

其实大部分人作诗,都是像贾岛那样,需要反复推敲修改,最后才会定稿。

据说白居易作诗时,追求通俗易懂。尤其晚年作诗,每作一首,都要先读给家中一个不识字的老妪听,老妪听了能理解诗意,这才会认为可行。若老妪听不懂,理解不了的话,他则会重新修改,直改到老妪能听懂为止。

作诗并不止是文采的积累与堆砌,有时还需要情感的舒发,偶尔看到某景某物,意境到了,便能脱口而出。埋头苦作,专门去写,有时反而作不出来。

所以大多数诗会,其实并不硬性规定所有参会者都必须作诗。像这样的诗会、文会,更主要的作用,其实还是一个读书人的大型联谊会,同时也是人情交际会,可以联络联络感情,交好些关系。

比如汪汝谦这次举办的汪园诗会,就请来了不少徽州地面上的名流与头面人物,连徽州府学的教授与歙县县学的教谕都请了过来。

这两位学台官,包括汪汝谦自己,还有包括紫阳书院在内的几座徽州知名书院山长,也共同组成了诗会上的评审团。

等所有人作完诗,收集起来后,要交给评审们一一过目品评,定出这次诗会中的佳作与高下。

汪汝谦财大气粗,还定下了彩头。今日诗会的头名,有一百两银子的赏金。次名有八十两,三名则有五十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