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破局之谋
- 汉末天子:从献帝开始逆袭
- 学之涯
- 2516字
- 2025-03-28 12:45:35
黄河之畔,茅津渡北岸。
凛冽的朔风,如刀般刮过面庞。刘协抬手按住十二旒冕,冕冠上的玉藻垂珠叮当作响。
“陛下当心。”小黄门穆顺搀扶着少年天子登上高坡。
站定后,刘协望向河面。
前夜仓皇渡河,数百羽林、虎贲以血肉之躯筑成人墙,抵挡西凉追兵。
而现在,他们的尸首与焦黑的“漢”旗残片、折断的戈戟纠缠一起,在浪涛中沉沉浮浮。
半空中寒鸦和秃鹫盘旋,它们瞅准机会落下,肆意啄食,并发出阵阵刺耳的鸣叫。
“陛下……”穆顺捧着一块染血的玉璜,声音颤抖:“这是从羽林郎张贲……不,是从那具无头尸身上找到的。”
刘协握紧手中的青铜剑,剑柄上的蟠龙纹路硌得掌心发痛。他清晰的记得,那玉璜是他三日前亲手赐下的。
那时,英武少年跪在銮驾前,誓言铮铮:“定护陛下渡河!”
突然,对岸传来三短一长的号角声。刘协知道,那是李傕、郭汜等西凉叛贼仍不死心。
“陛下,回营吧。”黄门令何柱捧着一碗黍米粥走近,将穆顺挤到一旁。
他警惕地瞥了瞥四周,压低声音道:“白波军的人……盯得紧。”
刘协恍若未闻,这是他穿越成汉献帝的第三日。
而三日前,正是史书记载的兴平二年十二月庚辰,汉室最后一次东归的大溃败。随驾人员所剩无几,粮草极度匮乏。
他还知道,在历史记载中,他的未来将更加黑暗无光。
先是杨奉、韩暹、董承为挟天子而内讧不断,后是引来乱世奸雄曹操,最终活成了“笼中雀”。
指尖摩挲着剑鞘上的铭文,刘协望向南岸。杨奉、韩暹等人还在与西凉军缠斗,董承远赴太阳县筹粮,身边只有一个白波军帅李乐,这是历史给予的转瞬即逝的空隙。
刘协深呼一口气,试图缓解内心的紧张。如今,他终于等来了破局的良机。
他要夺回天子权柄,他要如臂使指的力量——忠于他的贤臣良将,忠于他的强大军队。
唯有如此,他才能三兴汉室,让“独汉以强亡”成为一句空谈。
“陛下,快回营吧,您已半日没有进膳了。”何柱盯着陶碗里的黍米粥,咽了咽唾沫,再次催促。
刘协没有回头,沉声问道:“今日戍卫御营的当值主将是谁?”
“回陛……”穆顺正要答话,瞥见何柱凶狠的目光,吓得脖子一缩,将后面的话咽了回去。
“陛下,是兴义将军杨奉麾下的骑都尉徐晃。”何柱答道。
“看来兴义将军对朕很不放心啊!”刘协冷笑,旋即怔住:“徐晃?”猛然转身盯着卑躬的何柱追问:“哪个徐晃?”
问完,刘协猛拍了一下额头。
还能是哪个徐晃?杨奉麾下的,只能是那个人!被曹操赞许有“周亚夫之风”的五子良将,河东徐晃徐公明!
他竟然忘了这尊大神。一时之间,刘协懊恼不已。
“陛下的意思……奴婢不明白。”何柱惊讶于天子的反应,纳闷天子为何对一小小骑都尉如此好奇。
穆顺见状,小心翼翼地插嘴道:“陛下,奴婢知晓。”
“哦?那你说说。”刘协心中虽已有定论,但欲谋大事,仍需谨慎。
穆顺心中一喜,不顾何柱要吃人的目光,回道:“陛下,徐晃,河东杨县人,曾为河东郡吏,后附白波军……”
只这几句,刘协心中大定:“朕知道了。不过,穆顺,你怎知他的经历?”
“陛下,奴婢也是河东杨县人,入宫伺候陛下前,曾在河东安邑谋生。”
“原来如此。”刘协若有所思地看着穆顺:“那你可知徐晃为何会依附白波贼……不,白波军?”
“这……”穆顺犹豫不定。
“哼!穆顺!陛下让你说你就说,吞吞吐吐的干什么!”何柱逮住机会,厉声训斥。
“是!”穆顺吓得一激灵,连忙道:“陛下,据奴婢所知,中平五年白波军席卷河东,破安邑时大肆屠戮百姓。
徐都尉为救百姓,私开武库纵百姓自卫。他奋力死战,可因寡不敌众,迫于无奈,才委身于杨将军。”
刘协默然,想起了史书上的那句“徐公明治军,冻死不拆屋”。
片刻后,他意有所指地说道:“这么说,徐晃心中对白波军是有恨的。”
“奴……奴婢不知!”穆顺声音发颤,面色惨白,险些跌倒在地。
这个时候,谁敢说白波军的不是!
刘协扭头看向何柱,目光落在陶碗中那仅有少量黍米的粥上,碗底沉着沙砾。他的目光渐渐明亮起来。
他知道,该怎么破局了。
刘协面色一沉,青铜剑猛的出鞘,剑尖直指何柱捧着的黍米粥,嘴角泛起冷笑。
“穆顺!传徐晃!朕倒要问问,这碗中的碎石沙砾,是给朕磨剑?还是磨牙!”
---
戍卫御营的一处营地内,军帐错落有致。数百士卒正在进食,虽盔甲破旧,但精气神还不错。
一军帐外,裹满血迹的黑甲武将端着一碗黍米粥,身姿挺拔地肃立在寒风中。他凝视着御营方向,任由兜鏊顶部的红缨飞舞。
此人正是骑都尉徐晃,奉兴义将军杨奉之命,今日赶来戍卫北岸御营。
按杨奉的说法,这是为了护卫天子安危。可真实的原因,徐晃心中清楚,无非是要把天子牢牢的掌控在手中。
“叔父!”一名身高八尺的英武青年疾步走来,手里也端着一碗近乎透明的黍米粥,嘴里抱怨不停。
“这是人吃的吗?要是这般下去,不用跟西凉贼厮杀,俺们就饿死了!”
徐晃左手摁住刀柄,几口灌完碗中黍米粥,看着碗底的沙砾,眉头紧锁:“关平!这里是军营,没有叔父!”
“是!”关平身形一顿,安静了许多,但仍低声嘀咕:“俺说的没错,俺们从长安一路护送陛下至此,经历死战数次,俺都不惧,可……可俺不甘就这么饿死!”
徐晃面色黯然,刚要训斥关平,老卒徐忠走近劝道:“都尉,关平说得是。一顿两顿尚没什么,就怕时日一长,纵使都尉治兵有方,也会生变啊。”
徐忠说完,瞥向不远处窃窃私语的士卒们。徐晃心中一紧,想反驳,却看着老卒佝偻单薄的身形,硬是将话咽了下去。
“忠伯,这我岂不知?只是粮草缺乏,能有口吃的已是不错。你们且忍耐几日,待西凉军退去,定会有改善。”
可看着徐忠的表情,徐晃知道他不信,却又不忍责怪。
徐忠犹豫片刻,还是鼓足勇气道:“都尉,现今粮草归李将军管辖,都尉可向他说情,不求别的,只要再增些黍米,少些沙砾就行。”
徐晃苦笑:“忠叔,李乐乃白波军四大帅之一,我只是杨将军麾下一将,还非心腹,他怎会听我劝。
再者,李乐贪婪吝啬,粥里能有几粒黍米,已是他格外开恩,再奢求其它,谈何易事。”
徐忠听后,摇头叹息,正要黯然离去,突见一名宦官从御营走来,忙直起身子退至一旁。
“徐都尉,有礼了。”穆顺笑嘻嘻地上前施礼。
“您是……天子身边的人?怎会认识在下?”徐晃侧身还礼。
穆顺格外受用,笑道:“那是自然,我是陛下身边伺候的小黄门穆顺。至于徐都尉,我早已熟知。”
徐晃心中疑惑:“那……不知穆黄门来此有何公干?”
“当然是替陛下宣旨来了。”穆顺正色道:“陛下有诏,命徐晃速至御帐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