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表明心迹
- 汉末天子:从献帝开始逆袭
- 学之涯
- 2111字
- 2025-03-24 20:18:06
杨彪和张喜的提议,显然,表明他们与汝南袁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杨彪的夫人袁氏,是袁绍和袁术的堂姐,杨袁两家有着姻亲关系,自然非同寻常。
而张喜出身汝南名门张氏,祖上是秦末赵王张耳,张氏与袁氏向来关系密切。
杨彪和张喜希望朝廷迁往冀州,虽出于公心,但也有私下的考量。
此时,张喜胡须颤抖,激动地说道:“陛下,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皆是为大汉鞠躬尽瘁。陛下怎能因袁绍自领冀州牧而否定他们的忠诚?”
刘协冷冷看着张喜,目光又转向杨彪:“杨太尉,你也是这么认为?”
杨彪有些犹疑,从天子刘协的态度中,他明显感觉到天子对袁绍的极度不信任。
然而,在他心中,袁绍绝对是忠于汉室的。片刻后,杨彪说道:“陛下,董卓乱国时,袁绍起兵讨贼,太傅袁隗及其袁氏一家百余口尽皆为国遭难啊!”
刘协并未回应,目光扫过韩融、伏完和刘艾,见他们默然无语,心中冷笑。
如今天下群雄中,袁氏如日中天。
袁绍不但占据冀、青两州,且在与幽州公孙瓒的争夺中也占据优势。
袁术虽屡败于曹操,但占据淮扬富庶地区,依然不可一世。
在这些朝臣看来,天子若要重振汉室,定离不开袁氏的支持。
但是,刘协的态度却让他们感到困惑。天子显然对袁氏并不信任,甚至有些敌视。
刘协也知道,这些朝臣都是相信袁氏的,认可袁氏的忠诚。可事实上呢?
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朕并未说袁氏对汉室不忠,但袁绍、袁术的所作所为,朕不以为然。
他们坐拥数个州郡,势力庞大,可曾向朝廷表达过恭顺?朝廷自迁播长安以来,他们何时向朕供奉过?”
他目光冷峻,语气愈发严厉:“杨太尉说袁隗及其袁氏一家百余口遭难,朕认。
可董卓逼朝廷、逼百姓迁往长安时,兵力羸弱的曹操尚且奋力追击,袁绍和袁术又在何处?他们在干什么?”
刘协冷哼一声,声音陡然提高:“他们在大营内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何曾想过朕!何曾想过朝廷!”
振聋发聩的声音在御帐内回荡,吓得帐外的穆顺浑身哆嗦。帐内众臣看着愤怒的天子,一时无言以对。
杨彪和张喜张了张口,想要辩解,却最终化作一声叹息。天子所言,他们岂会不知?只是局势如此,他们也是无奈之举。
刘协本不想说这些,但杨彪和张喜的态度让他心寒。若关东诸侯可信,大汉朝廷怎会落魄至此?
良久后,刘协正色道:“诸卿,朕有言在先,朕不会前往冀州,也不会前往兖州。
朕要中兴汉室,靠的是你们,是为朕为大汉死战沙场的将士,而不是那些野心勃勃的诸侯!”
他扫视众臣,又一字一顿地说道:“朕从囚禁李乐并夺其军开始,就已立誓:自此之后,朕将不再受权臣掣肘!”
此言一出,众臣皆震惊地看着天子。这一刻,他们终于认识到了这位大汉天子的雄心与魄力。
最先反应过来的是司徒赵溫,他激动得胡须颤抖,哆哆嗦嗦地跪地拜道:“陛下有此雄心,臣愿誓死追随!”
紧接着,太仆韩融、执金吾伏完和宗正刘艾也纷纷拜倒。
唯有太尉杨彪和司空张喜,愣在当场,内心百感交集。
他们不明白,只是讨论朝廷迁往何处,竟让天子如此激愤。
但天子所言句句发自肺腑,令他们热血沸腾,却又仿佛失去了什么。
刘协表情淡然,挥了挥手:“好了,今日议事到此结束,你们都先回去吧。朝廷迁往何处并非首要,眼下白波军即将渡河,朕决定大营移至茅津渡东二十里处扎营。”
天子的逐客令下,众臣即使想要说些什么,也只能留在日后。
众臣拜辞后,从御帐内走出,一时唏嘘不已。在各自行礼后,纷纷散去。
杨彪和张喜对视一眼,杨彪苦笑道:“看来我们都老了,竟未看透陛下的雄心。老夫之前还自以为是,以为能摸清陛下的心思,如今……”
他摇摇头,不再说话。
张喜却愁容满面:“老夫忧心啊!袁绍和袁术虽有跋扈之举,可天下群雄皆是如此。老夫担心陛下因不信任他们,届时若他们聚兵犯上,那可如何是好?”
杨彪心头一凛:“难道他们想重蹈孝景时的七国之乱吗?他们怎敢!”
“哼!有董卓、李傕、郭汜在先,又有什么不可能的?就连现在的杨奉、韩暹,不也是想如此吗?”
杨彪微皱起眉:“那以司空之见,该当如何?”
张喜捋着胡须,叹道:“首先,我们应多劝陛下,切不可再有类似心思。其次,派遣朝臣前往诸侯处,宣示朝廷恩德,令其入京朝贡。”
杨彪点头表示认同:“为今之计,也只能如此了。不过,那都是以后的事情,而眼下,我们必须同舟共济,渡过难关。”
……
御帐内,穆顺正在禀报众臣离去后的情况,特别是杨彪和张喜的谈话。
刘协听后,心中暗自点头。这些朝臣毕竟是朝廷重臣,尚未完全倒向诸侯,但也要小心警惕。
此次御帐议事,他之所以情绪激动,言辞犀利,正是为了向朝臣表明心迹。
他不再是昔日的懦弱天子,大汉中兴,决不能依赖割据诸侯。
刘协轻舒一口气,抬头对穆顺说道:“速诏黄门侍郎钟繇!”
钟繇只是一黄门侍郎,在朝中地位不显,虽与天子有数面之缘,但并未得到天子青睐。今天子突然主动相召,这让其心中疑惑不已。
两刻钟后,钟繇在穆顺的引领下进入御帐。见天子正审视着自己,钟繇忙上前行礼。
刘协看着眼前的“楷书鼻祖”,脑中回忆着有关他的历史事迹。
片刻后,他淡淡说道:“钟卿出自颍川大族钟氏,据朕所知,颍川人杰地灵。而钟卿不但书法一绝,更是相貌甚伟。”
钟繇谦逊道:“陛下过誉了。正如陛下所言,颍川多人杰,但臣却不足一提,比臣强者多如过江之鲫。”
刘协闻言,顿时来了兴趣:“既然钟卿这么说,那不知颍川还有哪些高过钟卿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