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 文化交流双向性的重要意义

李安山

本期的重点是对非洲文学的推介以及中国学界这方面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从根本上说,这应该属于文化交流的范畴。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外关系中出现了多种不良倾向。其一,由于中国在经济上逐渐领先于其他国家,国内的暴富心态也在与外人的交往中表露出来。其二,政府对双方的交往主要集中在经贸方面,出现了重视经贸来往而轻视其他方面交流的倾向。其三,即使在进行其他方面交流的过程中,也极力推广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文化,忽视向对方学习。我们推出这期非洲文学专刊,意在警醒那些被牺牲了多种社会价值而取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国民。我们想说明的是,非洲文学有其韵味独特的魅力,非洲文化有其经久不衰的韧劲。中国国运长盛不衰的秘诀之一在于善于汲取其他文明的精髓。

一种看似矛盾的现象

一方面,中非关系交往近十多年来取得长足进步。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2014年双边贸易额已超过2000亿美元。中国是非洲最大的承包方,截至2014年底,合同额达5482亿美元,占非洲总市场的1/3。中国公司在非洲修建铁路5675公里,修建公路5063公里,共参与13座机场改建和扩建工程以及68座电站、77个体育设施项目的建设。此外,双方交往日益频繁,2014年中国人首站访非人数达306.24万人,非洲人来华旅游人数达59.69万人。中国医疗队遍布非洲大陆,援建学校143所,为非洲留学生提供大量的奖学金,为非洲大陆培训了13万名种类人员……

另一方面,中国人对非洲的印象极其片面。2006年11月第一届中非合作论坛后,《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了一项中国人对非洲的认识的相关调查,受访人数为5080人。虽然91.6%的受访者表示对“中非合作论坛感兴趣”,但他们对非洲的了解非常有限,只有18.4%的人回答“非常了解”,71.7%的回答“知道一点点”;中国人对非洲大陆的印象多是“贫穷落后”“艾滋病”,然后是“多种多样的野生动物”“运动和音乐舞蹈天赋”“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物产丰富”。关于对非洲的理解,“饥饿”“原始”“战乱”排在第一位,然后才是“友好”、“热情”和“活力”。[1]

一方面,非洲人对中国的印象总体偏好。2015年皮尤全球态度调查项目就“对中国的看法”(Opinion of China)这一问题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非洲人对中国持肯定态度(favorable)。在列出受访结果的所有非洲国家中,在加纳受访者中,对中国表示好感的比例最高,为80%;其次是埃塞俄比亚和布基纳法索,均为75%;坦桑尼亚为74%;塞内加尔、尼日利亚和肯尼亚三国的受访者中,70%对中国表示称赞,南非也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对中国有好感,52%表示肯定。[2]这些非洲人从哪些方面来感知中国呢?很明显,他们的这种正面态度主要来自与中国人的接触。这种良好印象无疑为“一带一路”各方面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非洲人对中国人存在各种误解。非洲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又是怎样呢?非洲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几乎与中国人对非洲人的印象如出一辙。长期在非洲工作的刘植荣先生在写到非洲人对中国人的理解时,列举出非洲人对中国人的十大印象:吃苦耐劳、清心寡欲、商品廉价、法律意识淡漠、不注意形象、扰乱市场、不团结、没有宗教信仰、什么都吃、抢夺非洲人的饭碗。[3]虽然这只是刘植荣对非洲人理解中国人的转述,但这来自他与非洲人亲身接触的经历,可以说反映了非洲人对中国人的印象。非洲人看到中国建筑工人穿得不讲究甚至邋遢,当然就得出了“中国人不讲究个人形象”的结论。

以上看似矛盾的现象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经济方面,中国与非洲的交往非常活跃,对非洲的投入也十分巨大。然而,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极度缺乏。正如一位马里人所说的,你们在早期帮我们建造了电视台,然而,目前马里电视台播放的却是西方人的节目。中非文化交流何日能正常开展?何日才能兴盛?

中国与非洲的历史相似性

中国与非洲历史文化的相似性明显。我们知道,非洲是一个大陆,不是一个国家。由于其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相同、地缘格局上的相连和非洲大陆一体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在重大的国际问题上行动一致,国际社会往往将非洲视为一个整体。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将中国与非洲做一比较,以展示其历史文化的相似性。我们首先来看历史发展进程。

首先,中非都有着灿烂丰富的文明。我们知道秦朝的兵马俑代表了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无独有偶,尼日利亚的诺克文化(公元前1000年~公元300年)拥有非常成熟的赤陶雕像艺术,曾在欧洲引起轰动,人们为它那巨大的表现力所震撼,宽大而突出的前额、短小而扁平的鼻子、厚实而性感的嘴唇以及充满生命张力的想象、极为夸张的手法、看似变态的造型……同样,在尼日利亚的其他地区,非洲石雕的久远历史和丰富蕴藏也引起了世界的注意。[4]这种非洲本土风格激发了欧洲艺术潮流的复兴。[5]

古老的长城体现了中华文化建筑艺术的辉煌,而在埃塞俄比亚早期出现的方尖碑和12世纪的拉里贝拉整石教堂群不仅表现了高超的雕刻工艺和艺术造型,而且充分说明当时社会的整体发展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种高水平的文明发展程度曾使西方来访者感到震惊。1642年荷兰外交使团访问刚果王国时,所有的代表团成员都匍匐在地,对刚果国王表示崇敬。然而,这一情景150年后才在中国重现,当时的英国使者马戛尔尼访华,在乾隆皇帝面前只同意单膝下跪。

欧洲人曾对中国文明表示钦佩,并将中国文化引入欧洲大陆。[6]

欧洲人也对非洲文明表露出羡慕之情,曾将非洲文化引进欧洲大陆。

近代以来,殖民侵略、领土瓜分、反抗运动、残酷镇压的厄运在中国和非洲大陆几乎同时出现。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崛起,建立在“力”与“利”基础之上的殖民主义像瘟疫一样,侵蚀着世界绝大部分地区。早期在中国和非洲从事传教和经商的欧洲人很快成为西方殖民瓜分浪潮中的先锋。从19世纪起,中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蹂躏,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了圆明园,掠夺了各种皇家宝物。1897年,贝宁王国(今尼日利亚境内)被英国占领,2500件精美的铜雕制品被掠夺一空。伴随着侵略而来的是人民的自觉反抗,而这种反抗却同样遭到了侵略者的镇压。不论义和团、小刀会或红灯照代表什么势力,其对外宣示主权的意义不可小视。同样,坦噶尼喀的马及马及起义和肯尼亚的茅茅运动、西部非洲的伊斯兰诸帝国对入侵者的打击、南部非洲赫雷罗人对德国人的反抗以及摩洛哥人的保卫战等,虽表现出非洲民众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但无一不遭到殖民主义统治者的残酷镇压。二战以后兴起的民族解放运动同样在中国与非洲兴起并使中非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今天的中国和非洲正处于同样的发展阶段,也居于同样的世界地位,两个地区同样致力于经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

中国与非洲文化的相似性

中国和非洲的文化是否存在相似性?两者能否互相学习与借鉴?“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且意义含糊的概念。塞缪尔·亨廷顿曾在他的那本给国际学术界带来巨大冲击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明确指出,语言和宗教是任何文化或者文明中最主要的两个因素。[7]然而,这种将文化的关键因素归纳于语言和宗教的做法过于机械,并明显带有种族优越感的成分。难道那些没有西方意义上的语言或宗教的民族就没有文化吗?[8]

价值观是文化更重要、更有普遍性的因素,从价值观去探讨文化更具有普遍意义。本文中的“文化”特指“价值观念”,更接近于理查德·A.史威德所理解的文化,即各社会共同体特定的真、善、美及有效率的概念。“要成为‘文化’的成分,这些真、善、美并直接生效的概念必须是该社会的遗产且普遍享有的,它们还必须是不同生活方式的构成因素。”[9]另一位非洲哲学家梅茨对文化也有自己的定义。在一次讲座中,他认为文化的涵盖面更为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语言、世界观、价值观、美学、社会关系与知识。[10]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中国与非洲文化的相似性。我认为,两种文化的价值观具有的共性有以下方面:集体主义的哲学、敬老尊贤的原则、平等相处的理念、宽容待人的观点。中国与非洲的价值观都强调集体主义而非个人主义。敬老尊贤成为中国与非洲共有的价值观念之一。这与一味强调理性的欧洲社会不同。中非文化价值观念都强调平等和共享。尽管“平等”在西方是一个相对近期的概念,且成为近代以来社会运动和历史活动中最重要的关注点之一,但这一概念在中国和非洲社会已有很长历史。“宽容”是一种传统、一种人生哲学,也是一种处事方式。中国与非洲社会都强调宽容的价值观。[11]

南非学者梅茨力图探讨非洲哲学与儒家哲学的关系。他认为,两者均尊重人的社会性,即一个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存在于与他人的关系之中。这种人格并非漂流之中的鲁滨逊那种脱离社会就难以真正生存的人格,而是一种更高级的人格,这只有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才体现出来,即个人的存在只能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实现,因此大方、平和、谦卑、尊重他人是人的优秀品质。同理,“和”与“孝”即重视与他人关系的表现。这种重视相互关系或社群关系的原则与西方社会强调独立、自由、控制、自信、独特、自我表达等不在乎他者存在的行为方式的哲学有很大区别。孔子重视“仁”,与加纳阿肯人对“仁”的重视几乎一样。阿肯人认为,拥有仁(virtue)比拥有金子更好,只要有仁,城镇即会繁荣。[12]非洲关于和谐的哲学中没有等级的概念,主要是两个主题:人的相互依存和对他人的同情与帮助。[13]

他还将儒家道德与乌班图(Ubuntu)进行比较。虽然乌班图是南部非洲(特别是祖鲁人和科萨人)用来形容道德规范的一个词,但它所涵盖的概念在前殖民主义时代的撒哈拉以南非洲非常普遍。儒家传统与乌班图传统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关注社区(communities),强调人与社区的关系,强调以社区利益为中心。另一个特点是对其所具有社会关系的人的道德责任(value of partiality),特别是对家庭的责任。同样,对陌生人也有照顾的义务,因为他们是人类的一员,具体表现在好客上。这点与西方的好客有所区别,后者建立在尊重对方个人的基础上,以帮助他去实现个人的目的,而非将对方视作自己的一员。第三点是对年龄的重视,表现为对年长者的尊重。中国的儒家传统与非洲的乌班图传统的相似性远远大于与西方的道德观、功利主义或近现代自由主义传统。[14]梅茨的主要观点强调两个方面。其一,中国的儒家传统与非洲传统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虽然两者也有不同之处,但相同点甚多,主要表现在对于个人与集体的社会关系以及强调和谐的理念上。其二,中国与非洲相同的理念构成与西方不同的思想体系和实践原则,这是南南合作的重要基础之一。乌班图对个人与社区关系的强调表现在多个层面上。从归属上说,个人是集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个人的存在价值体现在对他人的关系之中;从生活的目标看,一个人在世上的目的是对其所在集体的贡献,正因为这一属性,人存在的意义在于属于社区和参与集体活动。

中国与非洲文化交流的未来展望

我们应该认识到,中非交流目前主要集中在经贸关系上。虽然文化交流提到了议事日程,但从上至下重视不够。这与我国社会的总体环境有关。

最近,在参加由国防大学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上,一位前副部长认为,中非关系主要是经济关系,其次是政治关系。他表示,文化交流并不重要。这大概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想法。我们在非洲干了不少事,出了不少力,但为什么总是事倍功半呢?一些西方国家在非洲干尽了坏事,为什么还理直气壮地责备我们并在非洲人中间颇有市场呢?我们不得不说,西方对非洲的文化渗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以西方人极其重视的语言来说,西方人之所以强调语言,因为他们知道语言是一种思想、理念和信息传播的载体,文化的诸多形式主要靠语言来传播。长期的殖民主义统治在非洲确定了殖民宗主国语言的统治地位。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22个国家,把法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21个国家,把葡萄牙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5个国家。在这一点上,中国毫无优势可言。这意味着中国与非洲进行文化交流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为了更准确地说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有必要提出对另外两个相关概念的理解。这里主要指“文化外交”和“软实力”。“文化外交”是具有单方面国家意志的词语,主要是指通过文化手段来推行符合国家利益的行为。虽然“文化外交”有狭义和广义之别,但就实质而言,它都是直接服务于国家利益、以文化为载体的一种官方的外交形式,以国家政府为外交行为主体,所指对象包括国外民众或公众,抱有某种政治目的,即在他国或域外地区树立本国良好形象,获得国外舆论的理解与支持,使之有利于本国外交政策的实施,促进本国国家利益。[15]作为一种国家行为,文化外交执行的是国家意志,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排他性和强制性。它在承认自身文化存在的合理性的同时,并未给他文化一种合法地位,与处于平等地位的文化交流虽有相同点,但有质的区别。

“软实力”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越战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实力的衰落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判断。以保罗·肯尼迪为主的学者认为美国的实力在下降,约瑟夫·奈则极力反驳“美国衰落论”。“软实力”概念应运而生。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作为卡特政府助理国务卿、克林顿政府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和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的官方身份与学术身份合二为一,美国利益在其学术研究中的位置可想而知。随着美国硬实力的相对下降,软实力作为补充力量似乎顺理成章。同时,美国在现今的国际体系中奉行实力政策,习惯于挥舞大棒,充当国际警察。如果说,美国的开国领袖还是以道义为宗旨的话,那么二战结束以来美国领导人一直以武力说话,在世界舞台上横行霸道。更重要的是,“实力”(power)这一概念在国际政治话语权中往往与“武力”(militancy)、“统治”(dominance)、“强迫”(force)、“逼迫”(coerce)、“控制”(control)、“暴力”(violence)等词语相连。这与中国以“王道”而非“霸道”立国的理念相违。在倡导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话语中,这种建立在“力”与“利”基础之上的理念为我所不容。

与上述话语不同,“文化交流”则是在具有平等地位上的一种文化互惠行为。文化交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承认其他民族或国家文化的不同和存在的价值,这与中国传统的“和而不同”的理念相联系。二是承认他文化存在的平等地位。三是认同不同文化之间互相交流和学习的重要性。从实际上看,中国人往往觉得自己经济发展速度很快,非洲人要向中国人学习。殊不知,非洲人对自然十分崇敬,深信人与自然之间应保持和谐与平衡;非洲人具有强烈的家庭与社群观念(sense of community),这恰是当代生活在城市里的中国人正逐渐丢失的;在诸多非洲国家政府和非洲联盟里,女性通常可以享有比中国女性更多的政治权利(请注意,非洲出现了多位女总统,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也是女性);[16]非洲各国在处理边界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宽容和相互理解。[17]这些都值得中国学习。

非洲文化博大精深。经过400余年的奴隶贸易和100年的殖民主义统治,这种文化不仅未被泯灭,反而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些都是非洲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功劳。近年来,非洲文化中的各种元素也开始传到中国。例如,前些年,一位本科生希望我能指导她写毕业论文,说她准备做有关非洲金贝鼓(Djembe)在中国传播的研究,并告诉我她是北京大学金贝鼓俱乐部的成员。无独有偶,北京樱花园小学为了培养学生的美学素质,专门将非洲鼓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非洲人也在通过不同的方式学习中国文化。在中国舞台上,我们看到不少非洲青年如郝哥和郝弟等表现突出。中国功夫也成为非洲青年最喜爱的项目之一。加蓬青年本扎从小就喜欢李小龙,特别佩服他那一身过硬的功夫。本扎的舅舅当时是加蓬驻中国的大使,他帮本扎找到习武的地方。14岁的本扎来到中国,专门学习武术。他到少林寺学习武术,每天和少林寺的和尚吃住在一起。当然,练武远不像电影里那样轻松,必须花气力,既辛苦又枯燥。好在本扎立志要学好武术,因此取得了长足进步。除中国武术外,本扎还练过跆拳道和空手道。通过在少林寺的学习,他又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汉语,在北京体育大学获得本科学位和硕士学位,最后成为国际武术裁判,为中国武术七段。

有的学者认为,文化交流有助于增强中国的“软实力”,有助于纠正西方对中国的扭曲宣传和他人对中国的不当看法。不可否认,加强文化交流有可能达到以上目的,但如果中外文化交流是基于上述目的,则颇为不当。文化交流的本质既非宣传,也非增强“软实力”,而是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过程,是一种增加互相理解的方式。文化交往绝不是为了体现一种“实力”,而是平等交流的过程。文化交流的目的是双向的,即理解对方的文化从而为双方建立更好的关系打下基础,学习对方文化的优点以弥补自身文化的缺陷,在交流和学习过程中使对方更好地理解自己。如果以宣传方式代替文化交流,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但没有效果,中外关系可能会因此受到损害。我想用费孝通先生的话作为结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应该是我们进行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真谛吧。

是为序。


[1]《30年后非洲会像今天的中国一样让世界刮目相看》,http://zqb.cyol.com/content/2006-11/06/content_1563126.htm,最后访问日期:2015年3月14日。

[2]“Opinion of China”,http://www.pewglobal.org/database/indicator/24/,最后访问日期:2015年10月12日。

[3]刘植荣:《中国人留给非洲的十大印象》,http://www.aisixiang.com/data/62701.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5年3月11日。

[4]Phillips Stevens,The Stone Images of EsieNigeria(Ibadan University Press and The Nigerian Federal Department of Antiquities,1978).

[5]W.E.B.Du Bois,The World and Africa(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92).

[6]〔法〕安田朴:《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耿昇译,商务印书馆,2000。

[7]〔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第47页。

[8]西方人曾经认为,只有基督教是正统宗教,信奉基督教的才是文明民族,其他都是蛮族和异教徒。后来,他们不得不承认伊斯兰教。对于非洲的传统宗教,他们往往用带有贬义的“Fetish”来形容。参见Li Anshan,“Abirewa:A Religious Movement in Gold Coast,1906-8,”Journal of Religious History,20:1(1996),pp.32-52;Li Anshan,British Rule and Rural Protest in Southern Ghana(New York:Peter Lang),pp.23-46。

[9]Richard A.Shweder,“Moral Maps,‘First World’Conceits,and the New Evangelists,”in Lawrence E.Harrison and Samuel P.Huntington,eds.,Culture MattersHow Values Shape Human Progress(Basic Books,2000),p.163.

[10]Thaddeus Metz,“Cultural Engagements between South Africa and China,”an Unpublished Lecture,Personal Contact.

[11]李安山:《中国与非洲的文化相似性——兼论中国应该向非洲学习什么》,《西亚非洲》2014年第1期。

[12]当然,他也分析了儒家传统与非洲传统的不同,特别是对“和”这一境界的实现。根据他的理解,儒家的“和谐”建立在等级制度的基础上,是通过君子或其他上层等级的引导来实现的,而非洲人的“和谐”是“通过集团内部的紧密和同情的关系来达到的”。参见Thaddeus Metz,“Values in China as Compared to Africa:Two Conceptions of Harmony,”Philosophy East and West,Vol.67,No.2,(April 2017),pp.441-465;Yvonne Mokgoro,“Ubuntu and the Law in South Africa,”Potchefstroom Electronic Law Journal,Vol.1(1998),pp.15-26。

[13]Thaddeus Metz,“Toward an African Moral Theory,”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Vol.15(2007),pp.321-341;Thaddeus Metz,“Harmonizing Global Ethics in the Future:A Proposal to Add South and East to West,”Journal of Global Ethics,Vol.10(2014),pp.146-155.

[14]Daniel Bell & Thaddeus Metz,“Confucianism and Ubuntu:Reflections on a Dialogue between Chinese and African Tradition,”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Supplementary to Vol.38(2011),pp.78-95.

[15]吴晓春:《文化外交:内涵、发展及作用》,《长沙大学学报》2012年第26卷第3期,第40~42页;李智:《试论文化外交》,《外交评论》2013年第1期,第83~87页。

[16]1995年第四届妇女大会制定的《行动纲领》明确规定,女性在各级权力机构中的比例在2000年要达到30%。虽然中国政府为女性保留了一些职位,但女性所占比例一直徘徊在20%左右,身居高位的女性更少。世界经济论坛在《2013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对136个国家进行排名,主要考察妇女在卫生与生存、教育、政治和经济四个领域的地位,非洲不少国家排名在中国之前,排名较高的有莱索托(第16位)、南非(第17位)、布隆迪(第22位)以及莫桑比克(第26位)等,均在前30名内;中国排名第69位。

[17]非洲的边界是殖民时期的一项重要遗产。统计资料显示,44%的非洲现有边界是按照经度划分的;30%是按照几何直线划分的;只有26%属于自然边界,如河流或山脉,主要原因是这些边界是由殖民宗主国划定的。非洲统一组织发表的《关于非洲边界不得改变的决议》明确指出,“考虑到边界问题是一种严重的和永久性的不和因素;意识到存在着来自非洲以外的旨在分裂非洲国家的阴谋诡计;还考虑到非洲各国独立时的边界已成为既成事实”等各种因素,“郑重宣布所有成员国保证尊重它们取得民族独立时存在的边界”。显然,非洲领导人用他们的智慧和宽容避免了诸多战争,拯救了无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