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

中国高校非洲文学发展状况·北京大学的北非文学教学与研究

林丰民[1]

北非文学在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与研究活动基本上从1946年北京大学设立阿拉伯语专业以后就开始了。无论是从教学方面还是从研究方面看,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都是北非文学研究的重镇。对文学课程的重视是阿拉伯语专业教师一贯秉承的思想,他们认为文学是语言最重要的载体,对文学文本的学习无疑是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有效途径。而阿拉伯现当代文学无非两大块,一块是西亚国家的阿拉伯文学,另一块就是北非的阿拉伯文学。由于埃及在阿拉伯文学与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特别是埃及作家马哈福兹作为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拉伯作家,因而以马哈福兹为代表的埃及文学受到特别的重视,因此,北非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活动起码占据了半壁江山。

一 北非文学在北京大学的教学

尽管北非文学没有作为单独的课程在北京大学讲授,但是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从1951年招收本科生开始就在课堂上讲授一些与北非相关的文学文本,虽然当时还没有开设专门的文学课程,但在阿拉伯语教学中,北非作家的文学文本经常出现在课文中。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针对课文的内容简单介绍埃及等国家的文学。

到了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东语系的阿拉伯语专业在本科生培养计划中设置了一些与阿拉伯文学相关的课程,形成了北京大学阿拉伯语教学的特色,曾经开设的文学课程有“阿拉伯文学史”“阿拉伯文学选读”“阿拉伯诗歌选读”“阿拉伯小说选读”“阿拉伯散文选读”等。这些本科生课程中包含了不少北非文学的内容。

到了80年代后期,由于阿拉伯语文学硕士点在北京大学设立,更多的阿拉伯文学课程被纳入研究生教学。“阿拉伯文学作品选”“阿拉伯文学史”“中国与阿拉伯文学比较研究”“阿拉伯近现代文学史”“阿拉伯文学专题讲座”“阿拉伯叙事文学史”“阿拉伯作家作品专题”“阿拉伯妇女文学”“阿拉伯诗歌史”“阿拉伯文学及其研究现状”等研究生课程中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北非文学的内容。

除了阿拉伯语系开设的文学课程以外,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开设的“东方文学史”课程中也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北非文学的,特别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马哈福兹及其小说创作是必讲的内容。

二 北非文学在北京大学的翻译

由于埃及和阿尔及利亚是阿拉伯世界的文学大国,所以北非文学的翻译相应地也进行得比较多,这也体现在北京大学阿拉伯语学者的翻译工作中。

北京大学的教师在翻译北非文学作品方面成绩不菲。北京大学外语系的教师有一个传统:每个人都有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在确定了自己的主攻方向之后会比较专注于该领域,以求学业的精进与专业性,阿拉伯语专业也是如此。因此,自1946年北京大学设立阿拉伯语专业以来,专门从事阿拉伯文学翻译与研究的学者基本上是个位数。总体上看,那些被北京大学教师翻译成中文出版的北非文学作品,从文类上看,主要是小说;从国别上看,以埃及的作品最多。另外,苏丹、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北非国家的文学作品也被零星译介过来。

改革开放之前,阿拉伯语专业的教师们主要专注于阿拉伯语教学,文学作品的翻译与研究只是作为个人的兴趣爱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马金鹏先生翻译的《伊本·白图泰游记》严格上说属于阿拉伯文学作品的范畴,但由于作者伊本·白图泰是摩洛哥人,因此这一作品也就自然属于北非文学的范畴。这部游记由于有大量内容涉及中国而受到世人瞩目,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多年前在北大图书馆翻阅卡片柜的时候,不经意中发现埃及现代文学泰斗塔哈·侯赛因的名字,便借出来看,书名翻译为《我的童年》,一开始还以为是高尔基的作品,是出版社搞错了。仔细阅读之后,确认是塔哈·侯赛因的小说《日子》,译者的名字是秦星。后来听说这位译者其实就是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的教师邬浴池先生。邬先生能把这部作品翻译成中文,显示了他的眼光,因为《日子》的确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有深度的作品,在世纪之交评选的105部20世纪最佳小说排行榜上,《日子》名列前茅。

翻译北非文学作品最多的是仲跻昆先生,他不仅翻译了埃及著名作家伊赫桑·阿卜杜·库杜斯的长篇小说《难中英杰》(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还选译了库杜斯的一些短篇精品,结集出版,书名为《伊赫桑·阿卜杜·库杜斯短篇小说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他还翻译过一些短篇小说发表在刊物上,如马哈福兹的小说《米拉玛尔公寓》,发表在《世界文学》上;伊赫桑·阿卜杜·库杜斯[2]的《老人买武器》,发表在《国外文学》(1981年10月1日);尤素福·焦海尔的短篇小说《被禁止的爱情》,发表在《国外文学》(1986年第4期)上。除此之外,仲跻昆还翻译了不少埃及诗人的作品,散见于他撰写的《阿拉伯近现代文学史》和《阿拉伯文学通史》。

在被翻译成中文的埃及文学作品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哈福兹的小说则是被北京大学教师翻译最多的,除了上述仲跻昆先生的译作以外,还有谢秩荣翻译的《新开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续天方夜谭》(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蒋和平翻译的《雨中情》(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尊敬的阁下》(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在马哈福兹之外,刘麟瑞先生翻译了埃及作家阿卜杜·拉赫曼·谢尔卡维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土地》(外国文学出版社、1980),马金鹏先生翻译了埃及作家穆斯塔法·舍肯阿转写的《艾布·哈尼法传》(华文出版社,2015)。

除埃及文学之外,北京大学的学者还翻译了苏丹、阿尔及利亚的文学作品。张甲民翻译的苏丹著名作家塔伊布·萨利赫的代表作小说《迁徙北方的季节》于1984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为了吸引读者和提高销售量,出版社编辑将书名改为《风流赛义德》,据说当年因为修改书名,销售量超过10万册,为出版社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但是译者对被修改的庸俗不堪的书名极为不满,于2017年将小说译稿交予华文出版社,正名为《移居北方的时节》,与塔伊布·萨利赫的另外一部中篇小说《宰因的婚礼》合集出版。此外,林丰民、顾巧巧等翻译的阿尔及利亚当代著名作家沃希尼·艾阿拉吉的《埃米尔之书:铁门之途》(人民出版社,2014),被纳入中阿经典互译工程。另外要提到的是,参与翻译《埃及短篇小说选》的有仲跻昆、邬浴池、谢秩荣、顾巧巧和梁雅卿等多位北大教师。

这些翻译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的老师们的初步研究,因为他们往往会在译者前言或者译后记中表达自己对所翻译作品的看法和评价。比如,仲跻昆在《库杜斯短篇小说选》的译序中指出:

库杜斯通过自己的笔大胆干预生活,作品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对许多重大的政治社会问题,都有及时的反映,针砭时弊有一定的深度,《乡长的儿子》,《最后的差错》,《香水》,《面首》等,篇幅颇似一分钟小说,却从侧面揭示了“七·二三”革命前城乡存在的阶级矛盾,勾画出了富贵者淫逸骄奢和下层人民受欺压凌辱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花束》通过一个小故事,反映了一九五七年埃及人民为收复苏伊士运河,反对三国侵略的英勇斗争。《女间谍》、《事业睡在卡迪拉克牌汽车里》、《老人买武器》等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代阿拉伯各国人民最关心的“巴勒斯坦”问题,寓意深刻。作者善于处理青年和妇女问题的题材。在埃及,穆斯林和信奉基督教的科卜特男女青年之间,常因宗教信仰的缘故酿成爱情悲剧,作者以此为题材,写过不少短篇,《宗教》就是其中之一。“西方文明”对现代青年造成许多不良影响,有些青年追求时髦、摩登,中毒匪浅,作者在《她逃了》、《哲学家》等故事中,用幽默的笔调,善意地批评了这种风气。……作者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向我们展示了埃及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光怪陆离的社会风貌。[3]

这样的评论无疑是建立在对作品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又如,林丰民在《埃米尔之书:铁门之途》的“译者前言”中评述道:

作家不是在撰写历史,但是他研究了历史,参考了历史资料,叙历史之所不能诉,写历史之所不能言,展现了殖民时期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悲伤与痛苦。书中通过主人公与另外一个人物形象阿尔及利亚大主教戴布什之间的对话,表达了作家对于不同文化如何和谐相处的思考,两人之间的对话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对话,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间的对话。后来戴布仕大主教还为了埃米尔的自由而奔走呼号,展示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间亲密关系的一面。这对于当前世界格局中的文化对话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作家非常艺术地处理人物关系和事件的发展,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叙写情节的进展,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复调的。在描述埃米尔的那些战友时,既叙述他们的英勇牺牲,也不掩饰他们有时任意杀戮的行为;在描述埃米尔本人时,既肯定他英雄的一面,也流露出作家对主人公的强烈同情;既表现主人公同法国殖民者的政治斗争,也描述他同法国人的妥协、谈判。[4]

这些北京大学的译者是以非常认真负责任的态度来进行北非文学的翻译工作的。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马金鹏先生,他为了翻译《伊本·白图泰游记》,做了大量充分的知识储备,查阅相关的资料,以及涉及文学、旅游、历史、工艺、造船、航海等很多不同领域的中外文图书。他说:“为了证实《伊本白图泰游记》对中国船只描写的真实无误,我曾参看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一书中的题为《中国古代造船工程技术成就》一文。为了解及准确翻译用棕绳捆绑木板这一造船技术,我阅读了乔治·法堆鲁·侯拉尼著《阿拉伯人和在印度航行》一书。”[5]

为了准确翻译相关的词语,马金鹏先生参阅了很多相关书籍。仅旅游方面的图书,他就阅读了刘半农和女儿合译的《苏莱曼东游记》、冯承均的《马可波罗行纪》、张星烺所译的《伊本·白图泰游记》的中国部分。由于作品中涉及舰船和航海的内容较多,他还阅读了阿拉伯文的《阿拉伯舰船史》、《伊本·祖拜尔游记》、《一千零一夜》中的《辛巴达航海记》、《绿色的突尼斯》、赖哈尼的《游记》、阿卜杜勒·阿扎姆的《旅游》。涉及蒙古史和元朝史的部分,马金鹏先生阅读了阿拉伯文的《历史集成》(拉史丁顿著)和中文的《多桑蒙古史》《元史》《新译简注蒙古秘史》等书。为了充实中西交通史的知识,他阅读了《诸蕃志》、《中西交通史资料汇编》以及郑和下西洋的史料,还阅读了包括《道里邦国志》(伊本·胡尔达兹比赫著)等一些阿拉伯文史学著作。有时候甚至只是为了一个词语的翻译,他就不惜查阅各种相关的书籍和工具书,如为了翻译“储水池”一词,他查阅了阿文的《古兰经》《词源》《凤冠大辞典》《阿拉伯语文大辞典》等。

仲跻昆、林丰民等译者为了使中国读者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作品中涉及的阿拉伯文化以及相关的专有名词,花了很大的工夫去查阅资料,并且做出注释。在仲跻昆翻译的《米拉玛尔公寓》的译文中,尽管节选的篇幅不长,却做了很多的注释,其中一页译文的下面出现7个注释,分别对艾哈迈德·舍菲格、阿里·迈哈穆德·塔哈、宰克莱亚·艾哈迈德、赛义德·达尔维什、(埃及)民族党、华夫脱党、穆斯林兄弟会做出解释和说明。[6]

三 北京大学的北非文学研究

北京大学学者对北非文学的研究包括文学史、专著中的相关部分,独立发表的学术性论文,以及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其中,埃及文学被研究得最多。

仲跻昆的《阿拉伯现代文学史》和《阿拉伯文学通史》是目前国内对北非文学最为全面的介绍和研究。《阿拉伯现代文学史》共5编,北非文学占了2编,第二编“尼罗河流域的阿拉伯文学”用了2章的篇幅介绍埃及现代文学,苏丹文学单独1章;第四编“马格里布地区文学”分为4章,分别介绍了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和利比亚的现代文学。

林丰民的专著《文化转型中的阿拉伯现代文学》不仅在上编“阿拉伯文学现代化进程”中涉及埃及诗歌的复兴派、迪旺诗派、阿波罗诗社等文学流派,也涉及一些埃及的现代作家,而且还分别将埃及著名作家马哈福兹、戏剧作家陶菲格·哈基姆,苏丹著名作家塔伊布·萨利赫列为专章进行探讨。

除了文学史以外,阿拉伯语系的学者也发表和出版了一批有关北非文学的学术性论文和专著,按发表和出版的时间顺序分列如下:

谢秩荣:《纳吉布·马哈福兹创作道路上的转折——〈新开罗〉》,《阿拉伯世界》1987年第4期。

林丰民:《埃及现代小说的巨大成就》,《阿拉伯世界》1989年第3期。

谢秩荣:《论纳吉布·马哈福兹的三部曲》,《外国文学研究》1990年第6期。

林丰民:《〈瓦德·哈米德棕榈树〉文本分析》,《国外文学》1995年第3期。

林丰民:《亵神、寻神与科学精神——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吉布·马哈福兹作品解读》,《东方研究·百年校庆论文集》,蓝天出版社,1998(后又收入张洪仪、谢杨主编《大爱无边:埃及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林丰民:《塔哈·侯赛因的“他者”眼光》,《东方新月论坛》,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

林丰民:《他者视角的苏丹小说〈迁徙北方的季节〉》,《东方新月论坛》,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

林丰民:《陶菲格·哈基姆〈洞中人〉的时间哲学》,《东方新月论坛》(2002),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

仲跻昆:《20世纪马格里布地区小说概述(上)》,《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2期。

仲跻昆:《20世纪马格里布地区小说概述(下)》,《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3期。

蒋和平:《传承、借鉴、创新——〈我们街区的孩子们〉创作手法分析》,张洪仪、谢杨主编《大爱无边:埃及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仲跻昆:《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创作道路》,张洪仪、谢杨主编《大爱无边:埃及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林丰民:《马哈福兹:开罗街区与胡同的悲剧》,《东方文学研究集刊》第6辑《东方文学研究:文本解读与跨文化比较》,山西出版集团、北岳文艺出版社,2011。

林丰民:《杰马勒·黑塔尼对埃及政治的讽喻》,《外国文学动态》2011年第2期。

林丰民:《马哈福兹:书写埃及转型时代》,《半月谈(内部版)》2013年第5期。

林丰民:《公平正义与社会秩序的重构:重新解读马哈福兹的〈我们街区的孩子们〉等小说》,《国外文学》2014年第4期。

北京大学对北非文学的研究中,还有一些因为没有正式发表或出版而被忽视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蒋和平在仲跻昆的指导下于2006年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理想与现实之间——论纳吉布·马哈福兹的〈我们街区的孩子们〉》,倪颖在仲跻昆的指导下于同年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阿拉伯现实主义小说的里程碑——论纳吉布·马哈福兹的〈三部曲〉》,张旭敏在林丰民的指导下于2015年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杰马勒·黑塔尼苏菲主义小说研究》。

《理想与现实之间——论纳吉布·马哈福兹的〈我们街区的孩子们〉》共分六章,第一章对作家的成长过程与创作阶段进行简单回顾,着重探讨作家新现实主义创作阶段的主要特点;第二章结合小说的创作背景,深入挖掘作品的创作动机;第三章是对小说文本的详细解读,挖掘小说的象征意义;第四章主要论述作家的思想渊源与小说的主题思想,表达作家对理想社会的积极探索和不懈追求;第五章针对作品的争议焦点,对宗教与科学关系这一重大论题进行详细阐述;第六章列举小说中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体现出作家东西结合、不断创新的写作特点。

《阿拉伯现实主义小说的里程碑——论纳吉布·马哈福兹的〈三部曲〉》多方位、多角度地对马哈福兹的这部现实主义巨著进行探讨,从更深层次挖掘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并在探讨作品的思想性及艺术手法两方面有所突破。论文包括前言和正文,共五章。其中,前言部分主要论述纳吉布·马哈福兹在阿拉伯文坛和世界文坛的地位、《三部曲》在阿拉伯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地位、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研究的重点;第一章介绍作家的生平与创作道路;第二章至第五章对《三部曲》展开专题研究;第二章回顾作品产生的历史及文化背景,并从两方面论述作品的主题思想;第三章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侧重分析主要人物所达到的艺术典型的高度;第四章着重探讨作品的思想性,阐释作家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和宗教的思想;第五章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以作品的现实主义手法为重点,同时兼顾研究作品的其他艺术手法。

《杰马勒·黑塔尼苏菲主义小说研究》主要选取埃及作家黑塔尼创作跨度二十余年,具有鲜明苏菲主义色彩的四部小说作品——《宰阿法拉尼区奇案》(1976)、《显灵书:三次旅行》(1980~1986)、《落日的呼唤》(1992)及《金字塔文本》(1999)为研究对象,以苏菲主义的内涵与外延为思想基础,结合埃及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潮流变及埃及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考量。论文围绕小说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诗学表征以及作家的个人经历等,从文本的形式、结构、情节、内涵等多角度切入,着重剖析了小说中苏菲人物、苏菲主题、苏菲时空的不同建构模式,进而梳理出苏菲思想与叙事文本的具体契合方式。论文作者指出,黑塔尼将苏菲思想的奥秘融入小说文本的创作,通过现代小说的叙事手段巧妙地构建文本的叙事模式,将文本的故事与话语两个层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四部小说分别选取了苏菲思想中的伦理观、显灵观、修行观和时空观等基本生存理念,基于融合、自省、苦修、消解等苏菲思想的内涵,以隐喻的形式批判现实,倡导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吸收苏菲主义积极的思想理念,追求自我净化、自我救赎、自我寻找、自我完善的生存目标,以苏菲主义的超然特性帮助人们从现实生活的精神困境中解脱出来,给予阿拉伯人民面对现实生活的新希望。论文对以往黑塔尼研究中未被发现的一些亮点,如借鉴《古兰经》中的苏菲意识、塑造苏菲人物原型、建构伊斯兰细密画图式、模拟金字塔空间意象等创作特色进行了创新性分析,为今后对黑塔尼苏菲小说的更系统、更翔实、更完整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参考的基础。

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涉及北非文学的相对较多。从1988年谢秩荣在北京大学完成第一篇有关阿拉伯文学的硕士学位论文《时代的变迁 人生的探索——论纳吉布的〈三部曲〉》起,至今关于北非文学的硕士学位论文约有10篇。在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研究方向分为语言、文学、历史文化和中东研究,每个方向的研究生人数大体相同,所以,有关北非文学的硕士学位论文的绝对数量虽然不多,但相对而言,在国内的高校中算是比较多的。下面依照论文完成的时间顺序,对其进行简单的介绍。

1988年,谢秩荣完成硕士学位论文《时代的变迁 人生的探索——论纳吉布的〈三部曲〉》。

1991年,杨建芬在仲跻昆的指导下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埃及中国的著名翻译家曼法鲁蒂和林纾之比较——兼谈这一时期两国的小说翻译》。论文以中国和埃及的两位都擅长意译并且译文典雅华丽的作家为例,论述了近代时期中国和埃及翻译中存在的相似现象。这也是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第一篇从比较文学的视角进行研究的学位论文。

2001年,宗笑飞完成硕士学位论文《一滴水中的世界——记伊赫桑·阿卜杜·库杜斯和他的短篇作品》,指导教师是仲跻昆。论文在关注埃及作家伊赫桑·阿卜杜·库杜斯创作历程的基础上,着重对他的短篇小说进行了研究,认为作家的短篇小说以小见大,反映了埃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一些小说对埃及政治和政坛的弊端进行了无情的抨击。

2003年,李腾完成硕士学位论文《批判、追求与探索——论纳吉布·马哈福兹的〈我们街区的孩子们〉》,导师是林丰民。

2006年,陈春霞完成关于埃及女作家纳娃勒·赛阿达薇小说代表作的硕士学位论文《绝处的呐喊——奈娃勒·赛阿达薇之小说〈冰点女人〉释读》,导师是林丰民。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着重分析小说女主人公在童年成长阶段的遭遇,探讨一个懵懂的小女孩是如何在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之下、在身边较为亲近的人——“叔叔”无意识的引导之下,将父权社会的一些原则、规范内化为自身意识;在经历城市生活和对“割礼”的切身体验中,如何感受到父权制度对女性的压迫和摧残。第二章着重关注小说表现出来的女性生存手段问题。小说女主人公“逃出家庭——沦为妓女——尝试工作——再次沦为妓女”这一貌似偶然的谋生际遇背后,隐藏着某种社会强制的必然性。第三章将目光放在小说主人公寻爱的旅途上,通过对女主人公一次次“寻爱——失爱”经历的分析,从而揭示作者是如何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残害暴露于读者面前的。第四章对小说《冰点女人》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上述这一系列妇女解放运动与妇女问题的思考进行初步分析。

2009年,蔺妍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也是埃及作家伊赫桑·阿卜杜·库杜斯,论文题目为《伊哈桑·阿卜杜·库杜斯革命题材小说解读》,导师是蒋和平。论文以作家最负盛名的两部革命题材小说《难中英杰》《罪恶的心》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小说文本与时代背景的相互作用为出发点,从小说的几个基本要素入手,对库杜斯的革命题材小说进行解读,以期全面深入地研究作家革命意识产生的原因,展现其作品在再现历史、刻画社会现实、弘扬民族精神方面的卓越贡献。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通过回顾作家家庭环境、学习工作经历以及作家成长的时代背景,阐述作家革命精神的产生;第二章通过作家对“七·二三”革命前夕埃及社会的描述,以及对“七·二三”革命目标、革命领导者以及革命方式的阐释,分析作家对革命的深刻理解;第三章,通过分类梳理库杜斯革命题材小说中的各类人物形象——青年革命英雄、“觉醒”的革命者、“机会主义者”、“走狗”等,展现作家对革命年代各类典型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第四章从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第一、第二人称叙事方式、多样化的语言风格三方面分析库杜斯的文学创作特点。作者指出,库杜斯将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具体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激烈地批判了社会现实,为人们描绘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库杜斯革命题材小说,汇集了作家的政治思想,表现了作家对社会改革的关注,以及对国家独立、民族自由的向往。库杜斯的革命题材小说对反映当时埃及社会现实、唤起民众革命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潘潇寒选择马哈福兹一篇较少受到关注的作品《蜃景》作为研究对象,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题目是《马哈福兹〈蜃景〉的心理分析解读》,导师是蒋和平。论文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为指导,对小说的人物和情节做心理分析解读,通过分析作家在字里行间渗透的意识与无意识影响,着力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与写作动机。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简述小说故事的内容,接着梳理心理小说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以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心理分析小说的影响。作者认为,《蜃景》是一部心理分析小说,作为心理小说的一个发展类型,它不仅有其自身的特性,也有作为心理小说的共性,此章着重分析作品的上述特征。第二章通过对小说中心理分析技巧的把握,着重探讨作家如何运用精神分析学知识安排故事情节,对主人公进行心理分析,挖掘他的性心理和无意识动机。第三章首先分析主人公的病态人格和其他人物的行为所揭示的隐喻意义,承认作品反映出一定的现实思考,这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基础。作者指出,“蜃景”这一意象与情节结构一道,构成文本的整体隐喻,指向小说的主题:“变化”的必然性。一方面,作家试图通过小说劝人告别过去、直面现实;另一方面,作者另辟蹊径,通过分析作家在童年成长、家庭环境、对女性和婚姻态度上与主人公的相似处,联系作家对“变化”的矛盾心理,将小说的写作动机归结为作家借小说抒泄自身的俄狄浦斯欲望,获得心灵解脱;以主人公的悲剧,劝导自己走出过去、接受变化、面向未来。

2015年,王婧对埃及当红作家阿斯瓦尼的小说《芝加哥》展开研究,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为《从阿斯瓦尼〈芝加哥〉看埃及海外知识分子》,导师是倪颖。论文结合后殖民主义、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从个人、家庭和国家三个层面对该小说进行分析,集中探讨生活在美国的埃及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下遭遇的文化融合困境、东西方价值观碰撞下爆发的婚姻家庭矛盾,以及他们虽身处异国却依然心系祖国的家国情怀。第一,小说中的埃及海外知识分子在融入西方文化过程中遭遇的困境,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文化认同困境,心理困境和伦理困境。这些困境不仅源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还源于个体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有人只接受一种文化,而排斥另一种文化;有人由于心理和现实原因无法在异国文化中找到归属感;还有人在异国文化中彷徨迷茫,不知如何取舍。第二,无论是与异国人组建的家庭还是与埃及人组建的家庭,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就这部小说而言,异国通婚家庭中文化差异尤为突出,而埃及人组建的家庭中女性问题较为凸显——女性往往地位低下,受到家庭、社会的多重压力和束缚。本文通过探讨丈夫与妻子、父亲与女儿之间的矛盾,对婚姻家庭这一话题进行具体分析。第三,小说描写的这些海外知识分子虽身在美国,或求学,或工作,或定居,但他们对祖国始终心怀牵挂。有的希望用科学与知识改变埃及的命运,有的尝试用革命的方式为埃及人民争取更多的自由与公正。但由于埃及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这些知识分子改革思想的不成熟,他们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2017年,杜艳爱的硕士学位论文完成了对阿尔及利亚作家沃希尼·爱阿拉吉的长篇小说代表作的研究,题目为《〈埃米尔之书〉的文化对话》,导师是林丰民。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是“阿卜杜·卡迪尔与法国文化的对话”,包括三个部分:阿卜杜·卡迪尔在作战过程中,受到武器先进、训练有素养、作战计划周密的法军的攻击后,借执行和平协议的机会,励精图治,效仿法国的军队建设,大力发展军力;有条件投降后,却被送到法国关押、软禁,从曾经对法国诚信的赞扬,再到五年间受到不公待遇对法国诚信的拷问,法国的诚信问题给阿卜杜·卡迪尔造成很大伤害;在文化对话的过程中,阿卜杜·卡迪尔亦有对阿尔及利亚文化的反思。第二章是“迪皮什主教与阿尔及利亚文化的对话”,由对阿拉伯智慧的敬佩、对人道主义的趋同和对法国文化的反思三节组成。第三章是“沃希尼·爱阿拉吉与文化对话”,分析作者运用的叙事策略及其对主题的关照,以及作者的世界多元文化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林丰民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黑龙江大学指导的硕士学位论文中也有两篇是关于北非文学的。一篇是李丹娜的《陶菲格·哈基姆〈未来的旅程〉戏剧话语分析》,论文着重从《未来的旅程》的剧本入手,以戏剧符号学的研究方法,分别对其中舞台指示的功能及人物对白部分加以分析,最后从戏剧话语的角度,分析该剧的存在主义价值。另一篇是许超男的《〈埃米尔之书:铁门之途〉的悲剧解析》,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介绍了《埃米尔之书》的悲剧结构,从“点”“线”的结构组成分析小说的悲剧性;第二章“《埃米尔之书》的悲剧冲突”,主要分析大环境下国家与国家的冲突、埃米尔和大主教的个人冲突;第三章“《埃米尔之书》的悲剧精神”,分析埃米尔和大主教的抗争精神与超越精神;第四章“《埃米尔之书》的悲剧艺术”,分别从崇高的表现、崇高的情感和悲剧结局三方面分析小说的悲剧艺术。


[1]林丰民,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教授。

[2]译作发表时作者的译名为伊赫桑·阿卜杜勒·康杜斯。

[3]仲跻昆:《库杜斯短篇小说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译序”,第4~5页。

[4]林丰民:《埃米尔之书:铁门之途》,人民出版社,2014,“译者前言”,第2页。

[5]马金鹏:《再版译者的话》,〔摩洛哥〕伊本·白图泰:《伊本·白图泰游记》,马金鹏译,华文出版社,2015,第21页。

[6]〔埃及〕纳吉布·马哈福兹:《米拉玛尔公寓》,仲跻昆、关偁译,《世界文学》1989年第2期,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