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享福人福深还祷福:论“风险偏好”
- 从经济学的角度解构红楼梦
- 牧野格桑
- 1542字
- 2025-03-27 16:21:02
各位看官,上回咱们聊到贾府这群人,不光讲究“礼尚往来”,还通过送礼来联络感情、拓展人脉,这“礼品经济”玩儿得挺溜。今儿咱们换个话题,不聊送礼,来聊聊这贾府里的“风险偏好”,看看这群富豪们,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都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咱们就从这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说起,扒一扒这“风险偏好”在贾府是如何体现的。
话说这《红楼梦》里,贾府这些人,生活富裕,无忧无虑,按理说应该很满足了。但他们啊,偏偏还“享福人福深还祷福”,总想着追求更多的幸福,更多的财富。这在经济学上,就涉及到一个非常有趣的概念,那就是“风险偏好”。
所谓“风险偏好”,简单来说,就是指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对风险的态度。有些人喜欢冒险,愿意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承担更大的风险;有些人则比较保守,宁愿放弃一些潜在的收益,也要避免风险。
这第二十九回,就生动地展现了贾府不同人在“风险偏好”上的差异。话说这贾府,为了祈求平安吉祥,要去清虚观打醮。这打醮,说白了,就是一种宗教仪式,有点像咱们现在的“烧香拜佛”,目的是为了祈求神灵的保佑。
这贾府的人,为啥要去打醮呢?难道他们还不够有钱有势吗?难道他们还担心自己的幸福不够多吗?这就要从他们的“风险偏好”来分析了。
你想啊,贾府这些人,虽然生活富裕,但他们的财富和地位,并不是完全稳定的。他们的财富,一部分来自于祖上的积累,一部分来自于皇室的赏赐,还有一部分来自于经营所得。这些收入来源,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祖上的积累,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耗;皇室的赏赐,可能会因为政治的变化而减少;经营所得,可能会因为市场的不景气而下降。因此,贾府的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风光,但内心深处,还是有一定的忧虑。
为了消除这种忧虑,他们就寄希望于宗教的力量,希望通过打醮这种仪式,来祈求神灵的保佑,保住自己的财富和地位。这就像咱们现在有些人,会去寺庙烧香拜佛,或者请一些“大师”来看风水,也是为了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安慰。
但是,贾府不同的人,在“风险偏好”上,还是存在差异的。有些人比较谨慎,他们认为,与其冒着风险去追求更高的收益,不如安安稳稳地守住现有的财富。这些人,在打醮的时候,可能只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花一些钱,求个心安。
另一些人则比较激进,他们认为,人应该敢于冒险,敢于追求更高的目标。这些人,在打醮的时候,可能会更加虔诚,甚至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更多的神灵庇佑,从而获得更大的财富和权力。
这就像咱们现在,有些人投资理财,会选择比较稳健的方式,比如买一些低风险的债券或者银行理财产品;而另一些人则会选择比较激进的方式,比如炒股或者投资一些高风险的创业项目。这两种选择,都反映了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
贾府的这种“风险偏好”,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特点。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自然灾害、战争、疾病等因素,都可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更加依赖于宗教的力量,希望通过祈祷和祭祀,来获得一种安全感。这就像一个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小船,遇到了风浪,船上的人们自然会更加虔诚地祈祷,希望能够得到神的庇佑。
贾府的“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一种普遍心理。人们总是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幸福,更多的财富,即使他们已经拥有了很多。这种心理,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的一面是,它能够激励人们不断地追求进步,不断地创造更多的价值。消极的一面是,它可能会导致人们过于贪婪,为了追求更多的财富,而不惜冒着巨大的风险。
因此,咱们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应该保持一种理性的态度,既要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也要能够控制自己的贪欲,避免因为过度的冒险而给自己带来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