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与秦国秘密恢复贸易往来并部分退出六国联盟经济封锁的消息,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六国联盟中激起千层浪。其他五国得知此事后,反应各异。楚国对此大为恼火,楚王认为魏国背信弃义,破坏了六国共同遏制秦国的大计,当即召回驻魏国使者,并在朝堂上痛斥魏国的行为。
齐国则表现得更为谨慎,齐王深知魏国此举必有其因,开始重新评估对秦国经济封锁的可行性。他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丞相田文分析道:“魏国此举,或是看到秦国应对封锁颇有成效,担心自身利益受损。若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我等联盟将不攻自破。”齐王陷入沉思,意识到继续强硬封锁秦国,可能会引发联盟内部更多矛盾。
赵国和燕国则在观望,两国国君一方面对魏国的行为表示不满,另一方面又担忧秦国日益强大对自身构成威胁。他们一方面加强边境防御,以防秦国借机发难;另一方面也在考虑是否要调整对秦国的策略。
韩国因国力相对较弱,在联盟中一直处于从属地位,此时更是不知所措。韩王急忙召集众臣商讨,大臣们众说纷纭,有的主张继续跟随齐国、楚国对抗秦国,有的则认为应与魏国一样,寻求与秦国缓和关系的机会。
嬴羽敏锐地察觉到六国联盟出现的裂痕,决定乘胜追击,加大外交攻势。他派遣更多使者前往各国,除了强调秦国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外,还着重阐述了秦国对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期望。
在与齐国的外交沟通中,秦国使者对齐王说:“齐王,秦国与齐国皆为大国,若能摒弃前嫌,开展贸易往来,齐国的商业必将更加繁荣。且秦国一直崇尚和平,无意与任何国家为敌,六国联盟对秦国的封锁,不仅损害秦国利益,对齐国商业发展也不利,望齐王三思。”使者还向齐国展示了秦国工业发展后生产出的各类精美商品,让齐王看到与秦国贸易的巨大潜力。
对于赵国和燕国,秦国使者则强调秦国并无侵犯之意,反而希望能与两国共同维护边境和平,开展文化交流与贸易合作。使者对赵王说:“赵国勇士辈出,秦国敬仰已久。若两国交好,互通有无,可促进双方经济文化发展,共同抵御北方匈奴等外敌。”这番话让赵王心中有所动摇,开始重新思考与秦国的关系。
与此同时,嬴羽并没有因魏国的倒戈而放松警惕。他深知,魏国虽暂时与秦国合作,但立场并不稳固。为巩固与魏国的关系,嬴羽邀请魏国太子到秦国访问,给予其最高规格的接待。在魏国太子访问期间,嬴羽亲自陪同,带领他参观秦国的工业工坊、文化学堂等,展示秦国的强大与友好。同时,秦国与魏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和军事互助协议,进一步加深双方的合作。
面对秦国的外交攻势,六国联盟并不甘心就此失败。楚国联合齐国,暗中谋划新的反秦策略。他们秘密召集其他四国使者,在楚国郢都举行会议。
楚国丞相屈原在会上慷慨陈词:“秦国日益强大,若不加以遏制,我等六国皆将危在旦夕。魏国虽一时倒戈,但我等不能就此放弃。我们需重新制定计划,加强联盟内部团结,共同对抗秦国。”
会议最终商定,一方面加大对魏国的压力,试图让魏国重新回到联盟阵营;另一方面,六国联合起来,加强对秦国边境的军事威慑,同时继续在经济上对秦国进行隐蔽的封锁和破坏。
为了加大对魏国的压力,楚国和齐国暗中支持魏国国内的反秦势力,煽动民众对与秦国合作的不满情绪,制造社会动荡。在边境方面,六国军队频繁调动,做出即将进攻秦国的姿态,给秦国造成军事压力。同时,六国在国际市场上继续联手打压秦国贸易,秘密指使一些与秦国贸易的第三方国家中断合作。
秦国的情报机构很快察觉到六国联盟的这些异常举动和秘密谋划。嬴羽得知消息后,立刻召集朝中大臣商议对策。
苏然分析道:“六国联盟不甘失败,试图卷土重来,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军事上,加强边境防御,不可掉以轻心;经济上,要进一步完善国内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外交上,继续分化六国,寻找更多联盟的突破口。”
嬴羽点头表示赞同,他下令边境守军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加强巡逻和防御工事建设。同时,在国内进一步推动工业发展,提高各类物资的生产能力,确保经济稳定。
在外交方面,嬴羽决定再次派遣使者前往各国,重点针对赵国和燕国。他指示使者向两国详细揭露楚国和齐国企图挑起战争、维护自身霸权的阴谋,强调秦国真心希望与各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此外,秦国还加大了对魏国的支持力度,帮助魏国稳定国内局势,抵御楚国和齐国的压力。
面对六国联盟的新一轮挑战,秦国在嬴羽的领导下,积极应对,一场更为复杂激烈的博弈即将展开。而嬴羽深知,秦国的崛起之路充满荆棘,唯有坚定信念,灵活应对,才能带领秦国突破重重困境,走向真正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