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后期云南封疆大吏的省情认知与国家治理研究
- 许新民
- 6728字
- 2025-04-24 19:20:46
二 清代后期云南封疆大吏群体任职分析
(一)云贵总督群体任职情况
综合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魏秀梅编《清季职官表附人物录》两书记载,从嘉庆朝至宣统朝116年间,云贵总督共计任命49次43人(含调、任、署理、兼署,不含护理、暂护、兼护),[48]其中邓廷桢、福济、张凯嵩3人未到任,1人(长麟)到任与否存疑,韩克均、吴其濬、吴振棫、潘铎、岑毓英、谭钧培、崧蕃、丁振铎8人一度署理,实任35人,分别是:勒保、鄂辉、富纲、书麟、琅玕、伯麟、庆保、史致光、明山、长龄、赵慎畛、阮元、伊里布、桂良、贺长龄、李星沅、林则徐、程矞采、吴文镕、罗绕典、吴振棫、恒春、张亮基、刘源灏、劳崇光、刘岳昭、刘长佑、岑毓英、王文韶、崧蕃、魏光焘、丁振铎、岑春煊、锡良、李经羲(参见表1—3)。
表1—3 嘉庆朝至宣统朝云贵总督任职表

续表

①《清穆宗实录》卷197,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
续表

注:满、蒙古官员履历登记旗籍,故籍贯栏从缺。
资料来源:①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二),中华书局1980年版。②魏秀梅编:《清季职官表附人物录》(下),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2002年版。③《清史稿》各列传,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④朱彭寿编著:《清代人物大事纪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
(二)云南巡抚任职情况
同一时期云南巡抚,从乾隆六十年(1795)江兰计起,迄光绪三十年(1904)裁撤云南巡抚由云贵总督兼管巡抚事为止,110年间共计任命60次51人(含调、任、署、兼署,不含暂护),其中黄宗汉、惠吉、李銮宣3人未到任,贾洪诏、林鸿年2人因战争原因驻留异地、未抵达治所接任管事而遭革职,初彭龄、那彦宝、伯麟、伊里布、张亮基、潘鼎新、杜瑞联、张凯嵩、崧蕃、魏光焘10人一度署或兼署,实任42人,分别是:江兰、初彭龄、伊桑阿、孙曰秉、永保、章煦、同兴、孙玉庭、陈若霖、李尧栋、史致光、韩克均、伊里布、何煊、颜伯焘、张沣中、吴其濬、郑祖琛、梁萼涵、陆建瀛、张日晸、徐广缙、程矞采、张亮基、吴振棫、舒兴阿、桑春荣、徐之铭、刘岳昭、岑毓英、文格、潘鼎新、杜瑞联、唐炯、张凯嵩、谭钧培、崧蕃、黄槐森、裕祥、丁振铎、李经羲、林绍年。参见表1—4。
表1—4 嘉庆朝至光绪朝云南巡抚任职表

续表

① 按:张日晸按照礼制服除后续任云南巡抚,为道光二十六年任职的继续,故统计时合计为一次。
续表

注:满、蒙古官员履历登记旗籍,故籍贯栏从缺。
资料来源:①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二),中华书局1980年版。②魏秀梅编:《清季职官表附人物录》(下),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2002年版。③《清史稿》各列传,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④朱彭寿编著:《清代人物大事纪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
(三)对清代后期云南督抚任职情况的量化分析
台湾学者魏秀梅撰文从旗汉籍比例、出身、地区分配、任期、离职原因五个方面,对清季嘉庆朝至宣统朝全国督抚数据进行过量化分析。[49]笔者谨从旗汉籍比例、籍贯、任期三方面对云南督抚群体作相应统计,与魏秀梅文数据进行对比,尝试揭示云南边省督抚群体的任职特征。
1.旗、汉籍比例
本书所称旗籍包括满洲、蒙古以及汉军各旗,汉籍是指籍贯为内地十八省。魏秀梅指出,清初统治者在冲要地区专用满员(旗人)担任督抚,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出于巩固政权的目的,以及执行民族歧视政策。到雍正朝以后,局面有所改变,开始参用汉员为督抚大员。18世纪以降,旗人汉化程度加深,满汉界限日渐减弱,又旗人享有特权,养尊处优,文恬武嬉,人才队伍萎缩,不得不借重汉人治理国家,地方上倚赖绿营、团勇镇压民众各类反抗活动。尤其道咸之际,太平天国、捻军、回民、苗民起义从四面八方猛烈冲击、动摇清政府统治,旗、汉官员政治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湘军、淮军汉人将领凭借军功积累了雄厚政治资本,他们以“中兴之臣”自居,在战后王朝权力分配格局中占据独一无二的地位,纷纷出任包括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在内的封疆大吏,形成“湘淮军政集团”,是影响朝局走向和关系地方治理成败的一股重要政治军事力量。
表1—5 总督旗汉籍比较表

续表

资料来源:云南数据来自表1—3,全国数据来自魏秀梅《从量的观察探讨清季督抚的人事嬗递》。
说明:云南统计数据包含未到任、署理、兼署,不含暂护、兼护。同一人任总督两次,分别计算,即计两人两次。跨朝代任职,计入任职时之朝代。
表1—6 巡抚旗汉籍比较表

资料来源:云南数据来自表1—4,全国数据来自魏秀梅《从量的观察探讨清季督抚的人事嬗递》。
说明:同《总督旗汉籍比较表》。
从全国来看,旗人担任总督的比例比巡抚要高,缘于总督职位本来就少,兼之设在关系统治全局的战略要地,总揽军政,为朝廷管控一方,政治军事上极端重要,由旗人掌握对最高统治者而言方能安枕。旗汉比例发生逆转在道光朝,旗轻汉重从此奠定,至“同光中兴”期,旗籍总督已不足三成,鲜明地反衬出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清朝政治权力结构已发生根本性重组,汉籍总督总体上支配各直省政治运作。就巡抚任职比例而言,与总督情况大同小异。小异之处在于自嘉庆朝以降,汉籍巡抚比例一直高于旗籍巡抚,大同之处在于道光朝以降,旗籍巡抚比重持续走低,至光绪朝亦跌至不足30%,尤其国内战争处于胶着的同治朝,旗籍巡抚比重竟低至不足5%,足以见旗人政治精英耗损之严重,人才出现断档,青黄不接。
从云南边省而言,上述特点更为突出,嘉庆朝旗籍总督呈现“一边倒”之势,比重高于全国达30%,进入道光朝以后,汉回民族关系不和睦,各地民族冲突、武装抗官现象时有发生,清廷不断选调具有丰富治理经验或熟悉西南边情夷情的实干型政治人才来滇省任职,汉籍总督一改弱势,反转成为压倒性多数。(参见表1—5)例如咸丰七年(1857)旗籍云贵总督恒春自缢身亡,咸丰帝骇异之下就近将四川总督吴振棫调补云贵总督,看重的是吴振棫“于云南情形颇能熟悉,朕委以艰巨重任……挽回大局”[50],希望吴能勇挑大任,挽救危急。
同治年间,云南陷入全面战争状态,局势异常复杂、混乱、危险,总督、巡抚均未出现旗人面孔,绝非巧合,背后既有清政府对云南统治陷入崩溃境地,又有清政府将镇压反清武装的军事力量重点部署在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对西南边省无暇旁顾等深刻背景。云南巡抚一职,汉人占据绝对优势,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平均高出全国近10个百分点。(参见表1—6)
总而言之,云南省封疆大吏除嘉庆朝略有差异外,在清后期其他时段,均由汉籍官员主导。咸同杜文秀起义之后,尤以镇压起义起家的广西籍岑毓英和援滇湘军将领为主要人选。其麾下将领与兵员多数为就地招募,几乎形成尾大不掉的地方势力:“当是时,天子方忧中原,不暇问荒远,大吏坐困无术,则听将领料民为兵,就地征饷,于是骄将悍弁习为跋扈,生杀由己,威福自专,地方文武不敢谁何。疆吏稍裁抑之,辄拥众为变,滇事益不可问矣。”[51]
关于湘军将领入滇出任封疆大吏,镇压云南各民族反清大起义的记载:
寇兴,楚军战绩满天下,其将帅率召乡人子弟挈之远征,独云南则不然。其初,劳文毅(云贵总督劳崇光,湖南善化籍)崎岖入险,孑然一身,寝馈于毒虺封狼之侧,冀感其心而资其力,功虽未就,其志亦足壮已。刘公岳昭(云贵总督刘岳昭,湖南湘乡籍)提数千久劳之师,当百万方张之寇,饷不时至,地非素习,其规画迤东,硁硁以攻寻甸断贼援为说。迨寻甸克而省围遂解,竟如所策,所谓好谋能惧者耶。当是时,岑公毓英用民练八万,忍饥血战,极人世之至难,非和衷让善,何克成此,伟烈哉!刘武慎(云贵总督刘长佑,湖南新宁籍)苦心孤鹜,不假声色,骄将悍弁相率解兵符,离虎穴,可云潜运默移,折冲樽俎者矣。[52]
2.籍贯分布
魏秀梅对全国范围的研究注意到,咸、同、光三朝湖南籍督抚人数比重较大,反映湘军崛起所带来的政治后果。江浙两省籍督抚比重一直居于前列,反映清代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发达区贡献政治精英较多,而边远省份由于经济落后,教育普及程度不足,参加科举考试人数比例少,有机会成为督抚的人数最少,是为清后期督抚群体的地域分异格局。
根据云南统计数据,我们发现其与全国情况互有异同。(参见表1—7、表1—8)满洲籍督抚人数占据第一位,集中任职于咸同云南反清大起义之前的嘉庆、道光朝,咸同战争时期直线下降,光绪朝有所恢复,我们认为这与清政府重视云南边省的战略地位,优先选用满员治理的政治倾向有关。咸同时期,统治腹心华北地区和经济重心长江中下游地区陷入战乱,中央政府对云南无暇旁顾,云南通往省外的官道时常被起义军截断,督抚配备上注重熟悉省情和夷情、能指挥打仗的汉员,或就近从邻近省份四川、贵州、广西调任,以便迅速入滇接任。湖南籍督抚在道、咸、同、光四朝特多,反映湘军军政集团对云南政治格局的巨大影响,出自江浙两省的督抚比重也居于前列,原因同于魏秀梅之分析。
表1—7 云贵总督籍贯统计表

资料来源:云南数据来自表1—3。
说明:同《总督旗汉籍比较表》。
值得指出的是,广西、贵州籍的督抚占据一定比例,我们认为在时人看来,上述两省与云南同属西南边省,存在相似的民族问题,从中选拔督抚有利于迅速熟悉省情民意,因地制宜地制定治理政策。
表1—8 云南巡抚籍贯统计表

续表

资料来源:云南数据来自表1—4。
说明:同《总督旗汉籍比较表》。
3.任期
清代各级官员任期不固定,不过外官考核通常有“历俸三年”的规定,故在考虑任期时,也可以三年大计作为参照。魏秀梅对全国范围的研究披露,嘉庆朝以后,总督平均任期为2—3年,巡抚平均任期为1—2年,无论总督还是巡抚,任期在3年以下者占到总人数一半以上。[53]
任期长短反映封疆大吏队伍稳定程度,进而对地方治理产生很大影响。任期太短,不能熟悉地方情况,政令难以推行,治理政策缺乏连续性;任期过长,容易培植私人势力,结党营私,蒙蔽朝廷,或因循懈怠,敷衍塞责。对于云南边省而言,任期问题更加值得重视,因为封疆大吏赴滇任职通常路途遥远,耗时久;督抚离任交卸,在电报敷设到云南之前,谕旨靠驿马递送,抵达云南同样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根据表格统计,清后期云贵总督任期3年以下几乎占到3/4,其中以1—2年比重最大,任职超过8年者,只有嘉庆朝伯麟和道光朝阮元,任期短促不足1年者,占到30%,反映人员调整过频,不利于政局稳定。(参见表1—9)云南巡抚任期大同小异,3年以下者超过3/4,其中不足1年者,达到惊人的44%,任期超过8年的有3人,分别是伊里布、岑毓英和谭钧培。(参见表1—10)将总督、巡抚任期叠加,任期最长者非岑毓英莫属,任总督近8年,巡抚近9年,总计达17年,反映其在清后期云南政治格局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表1—9 云贵总督任期统计表

资料来源:云南数据来自表1—3。
说明:1.跨两朝任职者,计入任期开始的朝代。
2.“6个月以下”指<6个月;“6个月至1年”指6月≤x≤1年;“1—2年”指“1年<x≤2年”;“2—3年”指2年<x≤3年;下同。
表1—10 云南巡抚任期统计表

续表

资料来源:云南数据来自表1—4。
说明:跨两朝任职者,计入任期开始的朝代。
另外,关于督抚离职原因,通常有升迁(例如巡抚升任总督)、调任、降职、革职、病休、丁忧、去世开缺等。云南封疆大吏离职原因中,卒于任上、因病免职人数较多,咸同年间形势艰危,督抚迟迟不赴任,被朝廷认定为畏葸,遭褫职者有张凯嵩、贾洪诏、林鸿年3人,降职或革职入狱者也有数人。另有咸丰年间总督恒春夫妻双双自杀身亡,同治年间总督潘铎被当众戕杀,身居高位而性命犹不能保,反映清后期封疆大吏任职云南风险系数比较高,尤其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督抚面临的局势复杂、紧张,矛盾丛生,治理难度很大。
[1]王钟翰:《嘉庆与白莲教》,《清史满族史讲义稿》,鹭江出版社2006年版,第320页。
[2]师范:《压盐致变》,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9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3]参见杨煜达《清代中期滇边银矿的矿民集团与边疆秩序——以茂隆银厂吴尚贤为中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4期。
[4]《清仁宗实录》卷128,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
[5]《清仁宗实录》卷351,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
[6]《清仁宗实录》卷359,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
[7]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绪言第1页。
[8]《清仁宗实录》卷147,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
[9]《清仁宗实录》卷158,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
[10]《清仁宗实录》卷185,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
[11]《清仁宗实录》卷147,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
[12]《清仁宗实录》卷206,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
[13]《清仁宗实录》卷206,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
[14]《清仁宗实录》卷295,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
[15]赵尔巽等纂修:《清史稿》卷343《列传》130,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
[16]祁庆富、李德龙、揣振宇等学者经过细致比勘、考证,认定《滇省舆地图说》与《滇省夷人图说》两种是学界久以为失传的《伯麟图说》,参见祁庆富、李德龙《〈伯麟图说〉考异》,《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祁庆富、揣振宇《关于〈滇省夷人图说、滇省舆地图说〉之考证》,载(清)伯麟修纂,揣振宇主编《滇省舆地图说·滇省夷人图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影印本。
[17](清)伯麟修纂,揣振宇主编:《滇省舆地图说·滇省夷人图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影印本,第109页。
[18](清)伯麟修纂,揣振宇主编:《滇省舆地图说·滇省夷人图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影印本,第110页。
[19](清)伯麟修纂,揣振宇主编:《滇省舆地图说·滇省夷人图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影印本,第111页。
[20](清)伯麟修纂,揣振宇主编:《滇省舆地图说·滇省夷人图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影印本,第98页。
[21](清)阮元、伊里布等修,王崧、李诚纂:道光《云南通志稿》卷169《人物志》8,道光十五年(1835)年刻本。
[22]方树梅:《滇南书画录》卷2,家刻本,刊刻时间不详。
[23](清)伯麟修纂,揣振宇主编:《滇省舆地图说·滇省夷人图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影印本,第94页。
[24](清)伯麟修纂,揣振宇主编:《滇省舆地图说·滇省夷人图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影印本,第111页。
[25](清)伯麟修纂,揣振宇主编:《滇省舆地图说·滇省夷人图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影印本,第109—110页。
[26](清)伯麟修纂,揣振宇主编:《滇省舆地图说·滇省夷人图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影印本,第111页。
[27](清)伯麟修纂,揣振宇主编:《滇省舆地图说·滇省夷人图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影印本,第112页。
[28](清)伯麟修纂,揣振宇主编:《滇省舆地图说·滇省夷人图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影印本,第12、27、16、21、76、55—56页。
[29](清)伯麟修纂,揣振宇主编:《滇省舆地图说·滇省夷人图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影印本,第100页。
[30](清)伯麟修纂,揣振宇主编:《滇省舆地图说·滇省夷人图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影印本,第61页。
[31](清)伯麟修纂,揣振宇主编:《滇省舆地图说·滇省夷人图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影印本,第70页。
[32](汉)司马迁:《史记》卷68《商君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点校本。
[33](清)张廷玉等纂修:《明史》卷90《志》第66《兵》2,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
[34]全国军事要冲省份驻防八旗的最高长官——将军也称为封疆大吏。
[35]赵尔巽等纂修:《清史稿》卷116《志》91,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
[36]赵尔巽等纂修:《清史稿》卷116《志》91,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
[37]赵尔巽等纂修:《清史稿》卷116《志》91,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
[38]赵尔巽等纂修:《清史稿》卷116《志》91,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
[39]赵尔巽等纂修:《清史稿》卷117《志》92,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
[40]王庆云:《石渠余纪》卷2《纪吏治》,台湾文海出版社1973年影印本,第162页。
[41]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6页。
[42]周振鹤主编,傅林祥、林涓等:《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6—41页。刘子杨:《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第10页。
[43]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页。
[44](清)林绍年:《林文直公奏稿》卷2,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45]林绍年:《林文直公奏稿》卷2《请裁云南巡抚折》,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46]林绍年:《林文直公奏稿》卷2《请裁云南巡抚折》,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47]《清德宗实录》卷537,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
[48]按:先署理后实授,分开统计,即计2次。巡抚任职统计处理办法相同。
[49]魏秀梅:《从量的观察探讨清季督抚的人事嬗递》,《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3年第4期。
[50]程贤敏选编:《清圣训西南民族史料》,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33页。
[51]王安定:《湘军记·平滇篇》,载荆德新编《云南回民起义史料》,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253页。
[52]王安定:《湘军记·平滇篇》,载荆德新编《云南回民起义史料》,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269页。
[53]魏秀梅:《从量的观察探讨清季督抚的人事嬗递》,《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