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宋代花卉种植技术之先进
宋代花卉种植技术最值得称道的是引种和嫁接技术。引种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对野生花卉的引种。欧阳修在其《洛阳牡丹记》中称:“魏花者,千叶肉红花,出于魏相仁溥家。始樵者于寿安山中见之,以卖魏氏,……其后破亡,花传民家甚多,有人数叶(瓣)者,云者七百叶。”[14]可见它是由卖柴者从山中掘来卖给魏氏,魏氏再治圃栽培的。同书又记:“细叶,麄叶寿安者,皆千叶肉红,花出寿安县锦屏山中。”
其二,跨区域的引种。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载:“鞓红者,单叶深红,花出青州。……自青州以馲驼驮其种,遂传洛中。”周师厚《洛阳牡丹记》也记:“岳山红,……本出于嵩岳。”“玉蒸饼,千叶白花也。本出延州,及流传到洛,而繁盛过于延州时。”陆游《天彭牡丹谱·花品序第一》记载:“崇宁(1102—1106年)中州民宋氏、张氏、蔡氏,宣和中(1119—1125年)石子滩杨氏,皆尝买洛中新花以归,自是洛花散于人间,花户始盛。”
其三,对国外新品种的引种。南北朝时的稽含在《南方草木状》中记载:“耶悉茗花、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国移植于南海,南人怜其芳香,竞植之。”[15]其后,如素馨、海棠之类不断传入,丰富了我国花卉品种。宋代陈思在《海棠谱》中甚至说:“以海为名者,悉从海外来。”[16]余靖在提到广州西园的景致时说:“石有群星象,花多外国名”[17],而为“岭北”所无有。
引种野生花卉,通过人工改变其生活环境,从而促使花卉发生变异而得到新品种,宋人对此已有很深的认识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地区间的引种和对国外新品种的引种则是地区间、国内外相互交流的结果,它有助于快速得到和传播花卉新品种。
刘蒙认为:“花大者甘菊,花小而苦者为野菊,若种园蔬肥沃之处,复同一体,是小可变大,苦可变为甘也。如是则单叶变而为千叶,亦有之矣。”[18]这就是说,人工的作用是花卉产生重大变异的主要因素,又说:“今二花(牡丹,芍药)生于山野,类皆单叶小花。至于园圃肥沃之地,载锄粪养,皆为千叶,然后大花千叶,变态百出。”范成大也明确指出:“人力勤,土又膏沃,花亦为屡变。”[19]同时宋人还认识到了由于各地水土不一,栽培条件和栽培技术又不尽相同,由此导致的花卉有机体变异情况也不尽相同,出现了千姿百态的局面。王观就曾说:“今洛阳之牡丹,维扬之芍药,受天地之气以生,而小大浅深,一随人力之工拙,而移其天地所生之性,故奇容异色,间出于人间。”[20]
利用嫁接法来繁殖新的花卉品种,在宋代以达到得心应手、无花不接、不接不佳的地步。陆游就说:“栽接剧治,各有其法,谓之弄花。其俗有‘弄花一年,看花十日’之语。”[21]说明宋人对种花所费精力和辛苦。欧阳修记洛阳牡丹嫁接时说:“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者,盖其不接则不佳。”[22]《咸淳临安志》提道:“杭城茶花,有嫁接一本,花开十色。”[23]《分门琐碎录》记有将黄色菊花与白色菊花靠接,使植株开花半数黄花,半数百花。[24]《百菊集谱》有类似记载:“黄白二菊各披去一边,皮用麻皮扎合,其开花则半黄半白。”现代植物学表明,砧木与接穗嫁接的相互作用,使得由接穗而成活的植株,成为遗传学上所谓的嵌合体,其中的部分枝条花色性状倾向于砧木,而另一部分枝条花色性状则倾向于接穗,尤其是在不同种间的植物嫁接时,这种变异更为明显[25]。又如海棠,“京师江淮尤竞植之,每一本价不下数十金,胜地名园,目为佳致”,但其中的南海棠,“核生者长迟,逮十数年方有花,都下接花工,多以嫩枝附梨而赘之,则易茂矣”。[26]这是依附他花而产生一树二花的技术。另外,花工还采用了药物嫁接的技术:“洛中花工,宣和中,以药壅培于白牡丹,如玉千叶,一百五,玉楼春等根下。次年,花作浅碧色,号欧家碧,岁贡禁府,价在姚黄上。”[27]甚至达到百花可接,愈接愈奇的地步,《续墨客挥犀》卷七《接百花》记:“百花皆可接,有人能于茄根上接牡丹。则夏花而色紫;接桃枝于梅上,则色类桃而冬花;又于李上接梅,则香似梅而春花;投莲的于靛瓮中,经年植之则花碧,用栀子水渍之则花黄。”[28]可见,宋人嫁接技术之高超。另外,宋人还对花果嫁接时间、品种进行了总结:“春分和气尽,接不得;夏至阳气盛,种不得。立春正月中旬,宜接樱桃、木樨、徘徊黄、蔷薇。正月中旬,宜接桃、梅、李、杏、半丈红、腊梅、梨、枣、栗、柿、杨柳、紫薇。二月上旬,可接紫笑、绵橙、匾橘。以上种接,并于十二月间,沃以粪壤两次,至春时,花果自然结实。立秋后,可接金林檎、川海棠、黄海棠、寒毬、转九红、祝家棠、梨叶海棠、南海棠。以上接法,并要接时,将头与本身,皮对皮,骨对骨,用麻皮系缠,上用箬叶宽覆之。如萌芽稍长,即撤去箬叶,无有不成也。”[29]欧阳修和周师厚都讲到洛阳牡丹在秋天嫁接。
宋代还有利用温室种花以使花卉反季节生长的技术,如临安附近的种花基地马塍,“园人多工于种接,为都城之冠”。[30]周密也说:“马塍艺花如艺粟,橐施之技名天下。往往发非时之品,真足以侔造化、通仙灵。凡花之早放者,名曰堂花,其法以纸饰密室,凿地作坑,鞭竹置花上,粪土以牛溲硫黄,尽培溉之法。然后置沸汤于坑中,少候,汤气熏蒸,则扇以微风,盎然盛春融淑之气,经宿则花放矣。若牡丹、梅、桃之类无不然,独桂花则反是,盖桂必凉而后放,法当置之石洞窦涧,暑气不到处,鼓以凉风,养以法气,竞日乃开。此虽揠而助长,然必适其寒湿之性而后能臻其妙。”[31]
这种半密室半地窖式温室,日暖与地温并用,火煨与汤蒸兼施,增加地温与提高气温皆重,把花卉栽培完全置于人工提供的立体气候之中,从而达到使花卉反季节生长及开花的目的,真不愧为“侔造化,通仙灵”之术,是宋代花圃业先进技术的最高代表,充分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和控制植物生长的主观能动作用。
引种和人工嫁接技术的提高,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花卉品种,而且花卉价格也随之逐渐降低,如彭州牡丹“双头红初出时,一本花取直至三十千,祥云初出亦直七八千,今尚两千”[32]。花卉价格的降低有利于扩大花卉消费范围,同时,使花卉变异加快。欧阳修就曾感叹洛阳牡丹“四十年间花百变”,刘蒙在其《菊谱》中描写了35个菊花品种后说:“余尝怪古人之于菊,虽赋咏嗟叹见于文词,而未常说其花怪异如吾谱中所记者,疑古之品未若今日之富也。今遂有三十五种,又尝闻于莳花者云,花之形色变异如牡丹之类,岁取其变以为新。今此菊亦疑所变也。今之所谱,虽自谓甚富,然搜访有所未至,与花之变异层出,则有待于好事者焉。”刘氏也感到由于花变异之快,所以要完全统计花之品种是件很难的事。孔武仲也记扬州芍药:“一岁而小变,三岁而大变,卒与常花无异。”[33]综上所述,我们不得不惊叹宋人花卉种植技术之先进。[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