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林观泉

孔子一行离开圣公山,北行不远,就到了被称为“山东诸泉之冠”的泉林泉群,今属泗水县泉林镇,距泗水县城25公里。这里泉水之多、之奇,堪称天下大观。光绪年间的《泗水县志》载:“名泉七十二,大泉数十,小泉多如牛毛。”“牛毛”二字绝非夸大其词,因泉太多,数也数不清,所以当地人干脆用一“林”字一“群”字加以概括之。

孔子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站在泉边,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的感叹。明嘉靖辛亥岁泗水县知县张祚在《始修泗水县志序》中说:“东有泗源,夫子有川上之叹。”有史以来,许多骚人墨客,达官贵人,帝王将相,无不被这里的泉所吸引,纷纷前来观赏。清朝的康熙皇帝曾三次驻陛于此,并写下了《泉林记》一文。乾隆皇帝更是对此喜爱有加,曾九次在此下榻,并建有庞大的行宫。乾隆曾亲自手定“泉林八景”,其中之一就是“子在川”,并亲自书写“子在川上处”,立碑于泉边的陪尾山下。

乾隆所书“子在川上处”碑今仍立在泉边,但已不是原物,为后人所复制。碑阴书乾隆《至泉林二首再叠旧作韵》中的第一首,诗云:

泉林子在川上处,成诵髫龄记忆明。

五十望墙犹未入,东西归壑又逢晴。

门庭熟路无须问,轩榭前题有若迎。

胜地良辰扶翠辇,高年憇赏足娱情。

乾隆一生酷爱写诗,且产量极高,据说他一生曾写了4万多首诗,相当于一部《全唐诗》。仅在泉林,他就写下了118首之多,其中多首与孔子观川有关,如《近圣居》:“近圣人居若此甚,然而无有则亦无。子舆斯语俟神会,会者依稀程与朱。”又如《在川处》:“泛海犹然来往续,印心何异镜开奁。千秋川上徘徊者,谁解宣尼道体拈。”

关于陪尾山和泉林,这里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也跟孔子有关。相传孔子一天带着弟子出游,见一群孩子正在追打一条小白蛇,孔子喝退孩子,将白蛇带回家养伤。伤养好后,孔子又带着它来到河边,准备放生。白蛇刚一进水,就挥爪向孔子告别说:“夫子救命之恩,来日定报!”孔子这才知道他救的是一条龙。老龙王见儿子回来万分高兴,得知为孔子所救,答应定当厚报。可当小白龙说起曲阜大旱,需要降雨时,龙王犯愁了,未经天帝允许降雨可是触犯天条的。小白龙见其父犹豫不决,便偷偷点起水族,前往曲阜施雨。雨还未施,便被雷神赶上,将小白龙劈死,尸体落在曲阜以东60多里远的一座小山上。小白龙虽然死了,可仍念念不忘曲阜的旱情及孔子恩德,便从许多石缝吐出水来,一道道泉水喷涌而出,形成了泉林泉群这一胜景。泉水汇聚在一起又曲折西行,流向曲阜,这就是泗水。因与小白龙有了这段渊源,孔子便择日来到陪尾山观泉,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后来,人们便在此立“子在川上处”碑以志纪念。碑前有座凉亭,亭上有“观川亭”三字,柱上书有一副对联:“万载泉源胜地;千年洙泗文章。”下联说的就是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