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孔庙国子监论丛》编委会
儒家思想研究
“天人合一”思想研究
一 天人一德
二 天人一类
三 天人一性
四 天人一气
新见的若干海昏《论语》简试释
孔子登蒙山的路线及时间考
登临圣公山
泉林观泉
卞城收子路为徒
登东山小鲁
偶遇老莱子
过夜子宿村
不饮盗泉之水
孔子登东山另一说
观“德”历代帝王庙
一 为君之德
二 施政之德
三 为官之德
孔庙 国子监研究
苏州文庙古代祭孔释奠研究
一 释奠礼仪
二 唐宋时期苏州文庙释奠
三 元代苏州文庙祭孔释奠
四 明代苏州文庙祭孔释奠
五 清代苏州文庙祭孔
六 祔祀名宦崇祀乡贤
孔子庙的附祀建筑
一 名宦祠
二 乡贤祠
三 忠义祠
四 节孝祠
五 文昌祠
六 文昌阁
七 魁(奎)星阁(楼、祠)
八 土地祠
九 其他
乾隆石经陈列位置变迁考略
一 东西六堂,儒家经典
二 堧垣之间,碑石林立
三 现代展厅,保护利用
四 结语
北京孔庙清代进士题名碑考察刍议
绪论
一 北京孔庙清代进士题名碑的数量
二 北京孔庙清代进士题名碑的形制与规格
三 北京孔庙清代进士题名碑的材质
四 北京孔庙清代进士题名碑的碑文
五 结论
清代恩科进士题名碑初探
一 清代恩科进士题名碑概况
二 清代恩科产生的原因
三 恩科在清代科举中的作用
四 结语
传统建筑的空间记忆和文化传承
一 建置和历史沿革
二 空间属性和记忆的构建
三 空间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康熙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碑及御制四子赞碑考
一 康熙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碑及御制四子赞碑的历史背景
二 康熙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碑及四子赞碑碑文校释
三 康熙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碑及四子赞碑之历史价值
《御制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所涉事迹及历史意义
一 碑文浅释回部战争历史背景及起因
二 碑文所载乾隆年间平定回部战争的经过
三 清政府平定回部战争之后
四 清政府统一回部后所采取的措施
五 战争胜利原因
六 战后的新疆
七 战争后的反思
国民党第二十五师驻扎国子监及孔庙原因初探
一 长城抗战历史背景
二 国民党中央军第二十五师古北口抗战
三 民国期间孔庙和国子监的维护管理
四 国民党中央军第二十五师进驻孔庙国子监初探
五 小结
形宗八股 游戏于文
一 游戏八股文的文体特征和语言风格
二 游戏八股文文体解析示例
三 游戏八股文的经典之作——《西厢》制艺
四 结语
清代临雍讲学流程
一 讲学前的准备工作——人员安排及物资筹备
二 皇帝讲学出行的仪仗——法驾卤簿
三 典礼的大体流程——临雍讲学
四 讲学后的诸多事宜——恩赏有加
五 小结
祭酒翁同龢对内班学生的管理
一 国子监的内班学生
二 对内班生的整顿措施
三 对内班生的保障措施
四 翁同龢对琉球学生的管理
五 结语
国子监丁香花探析
一 明王同祖书丁香花诗刻
二 清周清原雍试作《太学白丁香诗》
三 清谢履忠集王羲之书丁香花诗并序诗刻
四 清翁孝浚等作《国子监敬思堂补植丁香华图》诗卷
五 国子监的御书楼
六 结语
馆藏《孔子圣迹图》版本考
一 孔子圣迹图的形成与发展
二 研究成果回顾
三 现存圣迹图版本介绍
四 馆藏孔子圣迹图的比较与分析
五 结语
进士趣事(十)
一 喻女
二 美人换书
三 奏考回琼
四 一母二进士
五 小犬
六 妹代姐嫁
七 双鲤入宅
八 放爆竹
九 台湾末名进士
十 进士博士
从北京孔庙国子监的修缮看岁修对于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
一 认识岁修
二 如何执行岁修
三 孔庙近年来的实践
博物馆探索与实践
翰墨三人行
现代科技手段助力传统文化新发展
一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
二 孔庙和国子监积极推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三 孔庙和国子监青少年教育课件开发项目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四 结语
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与信息管理
一 文物数字化建设与管理的意义
二 文物数字化
三 数字化博物馆的文物管理特点
四 结语
西黄寺博物馆展览大纲评审意见
一 西黄寺利用规划
二 西黄寺复原方案
三 西黄寺展览大纲
基于青少年社会教育领域中博物馆多媒体课件开发和实施
一 基本概况和多媒体课件开发背景
二 针对多媒体课件开发项目的调研
三 多媒体课件项目的开发
四 多媒体课件项目的实施与预期效果
五 结语
社教活动探索与实践
一 活动前期(活动准备阶段)
二 活动中期(活动执行阶段)
三 活动后期(活动总结阶段)
四 活动建议
五 结束语
浅析新媒体时代博物馆宣传之路
一 “互联网+博物馆”的重要性
二 搭建互联网宣传平台,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三 总结
自媒体时代下国学文化传播的探索
一 论坛及贴吧与国学文化传播
二 微博与国学文化传播
三 微信和国学文化传播
四 播客与国学文化传播
专题研究
沧桑须有终结时
一 北京先农坛的物质文化遗存
二 北京先农坛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
三 北京先农坛历史文化基础研究及早期展示工作
四 2007年以后的北京先农坛历史文化研究、展示工作
五 复原坛区历史文物,进一步还原北京先农坛历史原貌
六 展望
北宋办学经费来源的恒定渠道——学田制
一 北宋学田制的创制与发展
二 学田的来源与规模
三 学田制的管理体制
四 学田制的特点、意义及影响
费县闵子祠考
李清照词风与其情感生活关系研究
一 李清照生平及其前后时期词风之变化
二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原因探析
三 结语
郑用锡文人园林理念初探
一 晚清时期的台湾文教
二 郑用锡北郭园之造园背景
三 明清经济繁荣下的造园高潮
四 结语
小议辽代官制与民族发展的关系
一 契丹族建国之前的政治制度和民族发展
二 契丹族建国之后官制和民族发展的关系
三 辽国官吏选拔制度和民族发展的关系
四 小结
从开国君主看周汉时期古鲁国的兴衰
一 代父就封的鲁公伯禽
二 家世显赫的鲁王张偃
三 好治宫室的鲁王刘馀
四 明略善政的鲁王刘兴
2017年大事记
征稿启事
更新时间:2025-04-25 17: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