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研究

“天人合一”思想研究

◎周桂钿

【摘要】天是复杂、多义的,人也是复杂、多义的,天人合一,也有多种不同形式。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人的一致性,统一性,天人可以统一于气,也可以统一于理,统一于道,统一于高尚的道德。天人合一,也讲天人感应,讲天与人能够进行精神方面的相互感应。因此,天人合一,既包含神秘的神学目的论的内容,也包含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意思,其中也有人应该顺应自然界的养身之道。如果只讲一个方面,或者不讲某一个方面,显然都是片面的。

【关键词】天人合一 中国哲学

中国汉字的多义性与中国传统哲学概念的模糊性,是中国哲学的特色,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学者的研究或者争论,与此多有关系。有的学者不太了解这一情况,在多义中只取一义,或者根据自己的想法,将本来模糊的改成精确、清晰的,结果失去原意。对于“天人合一”,就有这种情况。有的人先将“天”确定为神灵的天,“人”确定为人类,再把“合”理解为两种不同的东西相加与结合,于是就得出“天人合一”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成立的,进一步推翻所谓“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之类的说法。全部论证过程似乎都是很严密的,其实有许多理解不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存在明显的误解。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是多义的,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种意义:一是自然的天,一是神灵的天。自然之天也有几种意义:一是与“地”对应的天,即“天地”中的天,包括日月星等天象以及气候、气象等。如《荀子·天论》所云:“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列星指天上的所有星星,主要指恒星。所有恒星随着天旋转。日月交替着照耀天下。四季轮换着出现。阴阳变化存在于天地之间,风雨在广泛领域中产生作用。这些都是天的表现。“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日食月食,风雨不及时,新星突然出现,虽然是非常的现象,却是每一个时代都会有的,也是天的表现。《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阳气积累成天,阴气积累成地,天地是阴阳二气形成的。地面以上的一切现象都包括在“天”这个概念内。二是与“人为”对应的天,指一切不是人为的自然现象,包括与地对应的天的全部内容,还包括地面上自然发生的一切现象。如《庄子》所说的“牛马四足,天也”。牛马有四条腿,是自然的,这也是天,即天赋的意思。《荀子·天论》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这些说法中的“天”都是天然即自然的意思。三是与“人”对应的天,是天地的简称,指整个自然界。如《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所云:“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这个天就包括“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这个天就包含“人之外的一切都是天”的意思。四是天有时也包括人在内,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宇宙,如董仲舒讲的“天有十端”,十端是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人。这个天就是无所不包的。在这一句话中,两个“天”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这种情况在西方哲学中不太可能出现。如果不能理解中国哲学的这种模糊性,就可能误解一些古代的思想。张载讲“太虚即气”,太虚又名为天。这个天也是指整个宇宙空间。宋明以后的哲学家讲的天多数是指自然之天,很少讲神灵之天。只有陈亮还学着董仲舒的口气给皇帝上书,大讲天人感应,希望皇帝听他的说法,实行他的政治主张。神灵的天,主要包括天命论和天人感应论中的、相当于西方所谓“上帝”的天,即主宰宇宙的至上神。这个神灵的天是全能至善的,有时也将善德归于天,于是有伦理的天。天主宰自然界,决定自然界的一切变化,于是,又将自然变化说成是灾异,是天意的表现。自然灾异的天,伦理的天,应该都从属于神灵的天。天,在古人那里,是非常明确的概念。只是见解不同,产生了歧义,引起了争论。按刘禹锡的说法,从最大的意义来分,一种叫“阴骘之说”,一种叫“自然之说”。[1]前者就是神灵的天,在暗中主宰人世间;后者就是自然之天,没有意志,不能赏罚,与人间祸福没有关系。现代引入西方分析方法以后,天的意义就更加复杂了。“人”也是多义的,有的指最高统治者“天子”,有的指一般个人,有的指某一部分人,有的则指全人类。“合”的意义也有多种。我们就将它放在下面具体论述中加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