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庙国子监论丛(2017年)
-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编
- 1517字
- 2025-04-25 17:50:09
一 为君之德
历代帝王庙在创建之初便将“德”作为判断帝王是否可以入祀的标准之一。据南京历代帝王庙《敕建历代帝王庙碑》碑文记载:“秦晋及隋,视其功德,不能无愧。故斥而不与,是可见。”[4]朱元璋认为,秦帝、晋帝和隋帝,他们的功绩德行远不能与两汉、唐、宋、元的帝王相比,不能无愧,故不让他们进入庙堂。清康熙帝更是提出:“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应尽入庙崇祀”的入祀底线,同时也是对入祀帝王在个人德行方面提出了标准与要求。
皇帝作为古代最高统治者,是上天所授之君主,具有上承天命,下统万民、调和天人关系的重要作用。《尚书》载:“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5]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6]即统治者的德行好比是风,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风吹到草上,草必定随风而倒。诚如孔子所言,在古代社会,统治者的德行不仅影响其执政效果,对于社会的整体风气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关乎立国安民的大局。“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7]统治者加强自身德行修养的重要性,可以说是国家政权稳定的基本条件。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统治者才能增强自身的信服力,也才能起到影响深远的道德辐射效应。
若想成为一代有“德”之君,首先要修德正己,《论语·子路》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8]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9]唐太宗言:“君天下者,惟须正身修德。”[10]“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理而下乱者。”[11]修己是为君的要素,若想安定天下,统治者必须先要端正自身,言行应以“德”为基点,立足于“德”,行善事、行善政。其次,要谦逊礼让。只有做到谦逊礼让,才能得到他人的指教,进而提高自身的品德。君王位高权重,四海独尊,很容易产生骄矜自傲的情绪。“晋武平吴、隋文伐陈已后,心逾骄者,自矜诸己,臣下不复敢言,政道因兹驰紊。”[12]若君王不保持谦逊恭谨的话,自认为尊贵崇高,独断专行,那么忠诚正直之臣不敢直言劝谏,奸邪谄谀之徒便有可乘之机,统治者看不见自身的过失,最终导致政权丧失,国家灭亡。昔日舜帝曾告诫禹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13]所以只有克制自身心理上的优越感,时刻保持谦让恭敬的品德,虚怀纳谏、改进政务,才能使政权得到稳定,国家得到治理。最后,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让民众有遵从的目标,起到表率和教化的作用。“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14]统治者在道德上做出了榜样,身体力行,臣民自然会上行下效,社会秩序也自然会公正和谐,归于正道。
统治者加强自身德行的修养是为政之本。西周大臣召公奭在其所作的《召诰》中说:“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15]文中总结了正是因为夏、商二朝帝王对自己德行修为不够,平时不能谨慎自己的德行,才致使国祚早亡,丧失了福命。帝王有德,则朝代兴盛,功绩重光,德教相续,国泰民安;帝王失德,则重刑厚敛,腐败泛滥,民怨积累,社会动荡。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皇帝第六次亲祭历代帝王庙后曾作《祭历代帝王庙礼成恭记》一文,文中有“盖宜入庙,与不宜入,诚昭然应知惧”,“当以不入斯庙为棘。安不忘危,治不忘乱”等语句,乾隆皇帝以庙中帝王为例,告诫自己的子孙,要效法入祀帝王的德行,以不入庙的“失德”之君为训诫,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治国态度,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彰善憎恶,修德正己,做到“憬然而思,惕然而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