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研究
- 郭晨光
- 3764字
- 2025-04-27 17:26:08
绪言
江淹(444—505),字文通,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省民权县内)。《梁书》卷十四、《南史》卷五十九有传。江淹属于济阳江氏的一支,最早可算到西晋的江蕤,最晚则有陈末隋初的江总。济阳江氏开始显贵的应该是江统,曾历任尚书郎,参大司马、齐王冏军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国子博士等职。家族著名人物还有江夷、江霜、江秉之、江道、江湛、江教、江革等,是东晋时期比较显赫的士族之一。刘跃进《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言:“其他如济阳江氏、汝南周氏等,晋代即属高门甲族,颇有政治势力,但在宋齐以后,其活动也更多地趋向文史领域。渡江甲族,大多类此。”[1]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中古家族之变动》统计济阳考城江氏列于两晋南北朝正史者十八人,并据此得出结论:“济阳考城江氏……等三十家皆有三百年以上之人物。以上六十家是中古政治社会最重要的士族。”[2]然而,到江淹父、祖一辈逐渐衰落,《南史》本传云:“父康之,南沙令,雅有才思。”[3]李善注引刘璠《梁典》曰:“祖耽,丹阳令。父康之,南沙令。”[4]父、祖仅做过县令一类的小官。《梁书》本传称江淹“少孤贫好学,沉靖少交游”[5];《南史》本传称“初,淹年十三,孤贫,常采薪以养母”;江淹《自序》云:“十三而孤,邈过庭之训”,《诣建平王上书》自称“本蓬户桑枢之人,布衣韦带之士”。江淹十三岁丧父,属于当时的寒素士人。早年丧父、孤贫的生活经历不仅练就其坚毅、刻苦的求学精神,而且铸造了其谨慎、敏锐的立身态度和政治眼光。济阳江氏优良的家学传统对其后来的文学成就影响很大,其《自序》又云:“幼传家业,六岁能属诗。……长遂博览群书,不事章句之学,颇留精于文章。”[6]《南史·江淹传》《梁书·何点传》称其早年颇受檀超、何点等名士的嘉许[7]。
江淹早年仕途颇为坎坷,曾有过十一年的幕僚经历。宋孝武帝大明七年(463),曾仕始安王刘子真,《自序》云:“弱冠,以五经授宋始安王刘子真,略传大义。”当时刘子真年仅七岁,二十岁的江淹能够作为其启蒙老师,可见其在文坛亦有名声。同年又被任命为南徐州刺史新安王刘子鸾的从事,不久又转为奉朝请。泰始二年(466),子真随即被宋明帝所杀。《自序》云:“始安之薨也,建平王刘景素,闻风而悦,待以布衣之礼”[8],于是又转入刘景素幕下。泰始三年(467),又因广陵令郭彦文案而被诬陷,系于南兖州狱。究其原因,《自序》言:“少年尝倜傥不俗,或为世士所嫉,遂诬淹以受金者。”[9]江淹在狱中作《诣建平王上书》,模拟西汉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和司马迁《报任安书》申诉其情,感人至深,刘景素览书而即日出之。此文可谓江淹在模拟文学上的发轫之作。泰始七年(471),江淹任建平王主簿,重要的章、表、启、教皆由江淹起草。其《自序》言:“宾待累年,雅以文章见遇。”泰豫元年(472),宋明帝薨,后废帝刘昱继位。刘昱荒淫无道,当时建平王刘景素已变得羽翼丰满,多有谋逆之心,《自序》称:“淹尝从容晓谏,言人事之成败。每曰:‘殿下不求宗庙之安,如信左右之计,则复见麋鹿霜栖露宿于姑苏之台矣。’终不以纳,而更疑焉。”反而对江淹渐生疑心,逐渐疏远。江淹因而作《效阮公诗十五首》,是一组模拟阮籍的政治讽谏诗,以致被贬至建安吴兴(今福建浦城)。据《宋书·州郡志》所载,建安一郡领七县,共三千零四十二户人家,人口在一万七千六百八十六。以平均数计算,那么吴兴一县仅有四百三十余户人家,二千五百二十余人[10],在当时属于沿海蛮荒之地。
同年秋赴吴兴,道中作《无锡县历山集》《无锡舅相送衔啼别》《赤亭渚》《渡泉峤出诸山之顶》《迁阳亭》等诗。贬谪吴兴,不仅是江淹的政治生涯,也是其人生的最低谷。尚在襁褓之中的爱子江艽与其妻刘氏相继去世、挚友袁炳病故,于是遂作《伤爱子赋》《悼室人十首》《伤友人赋》《袁友人传》等,其内心的痛苦、愤懑可想而知。同时,吴兴本地奇异的景物诱发了江淹浓厚的兴趣,其《自序》亦云:“(吴兴)地在东南峤外,闽越之旧境也。爰有碧水丹山,珍木灵草,皆淹平生所至爱,不觉行路之远矣。山中无事,与道书为偶,乃悠然独往,或日夕忘归。放浪之际,颇著文章自娱。”[11]在这样的环境下,江淹作有《赤虹赋》《石劫赋》《青苔赋》《草木颂十五首》《采石上菖蒲》《金灯草赋》等,《草木颂十五首》称选取了乔木(金荆、相思、豫章、栟榈、杉)、果木(杨梅、山桃、山中石榴、木莲)、草药(石上菖蒲、黄连、薯蓣、杜若、藿香)等十五种草木。山中奇异的草木花卉是其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也是寄托郁闷忧愁的慰藉。《石劫赋》序曰:“海人有食石劫,一名为紫,蚌蛤类也。春而发华,有足异者。戏书为短赋。”[12]即是消遣娱乐之“戏作”。描述了在福建沿海一带一种名为石劫的蚌蛤类生物,在春天大量繁殖,潮汐时便从壳中伸出细脚来攫取食物。攒簇如聚蕊,故人误以为是花。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其文学创作的集中爆发期,其《别赋》《恨赋》《泣赋》《倡妇自悲赋》等名篇均作于此时,表达苦痛、哀怨的作品正是他不幸的人生遭遇与险恶的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
江淹被贬至吴兴两年后,建平王刘景素兵败被萧道成所杀。宋明帝昇明元年(477),萧道成掌握朝政,将其召回都城,从此进入萧道成幕僚。为其掌文书笔翰,《自序》云:“是时军书表记,皆为草具。”最典型当属昇明年间为萧道成“禅让”的诸多代笔之作,如《萧骠骑让油幢表》《萧骠骑让封第二表》《第三表》《萧领军让司空并敦劝启》(477)、《萧被侍中敦劝表》《萧被尚书敦劝重让表》《萧让剑履殊礼表》《萧拜太尉扬州牧表》(478)、《萧让太傅相国齐公十郡九锡表》《第二表》《被百僚敦劝受表》《萧拜相国齐公十郡九锡章》《齐王让禅表》(479)等。这些重要的表章均出自江淹之手,一步步见证了萧氏从起家到禅让、称帝的全过程。江淹作为萧道成的核心幕僚,颇受信任和重用。这也成为江淹政治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仕途顺畅,官运亨通,“泊于强仕,渐得声誉”[13]。不久即迁记室参军(479),与孔稚珪“对掌辞笔”。齐高帝建元二年(480)领东吴令,典国史,与檀超合撰《齐史》,作“十志”,今已佚。现存正史《南齐书》的诸志正是基于江淹的成果编纂而成。后又迁正员散骑侍郎,中书侍郎(482)。齐武帝永明元年(483),迁骁骑将军,掌国史。永明四年(486)为骁骑将军兼尚书左丞,深得齐武帝的信任。永明五年(487),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广招文学之士,江淹亦被招至“士林”之列[14]。虽经历了齐明帝时期的动乱,其女儿、女婿全家也殒命于齐宗室的杀戮之中,时年五十二岁的江淹仍迁冠军长史,加辅国将军,随后被出为宣城(今安徽宣城)太守,在郡四年。齐明帝建武五年(498),江淹自宣城还为黄门侍郎,领步兵校尉。值齐末东昏侯动乱之际,永元三年(501),关键时刻果断微服出奔萧衍,为冠军将军,寻兼司徒左长史,寻迁吏部尚书。梁天监元年(502),梁武帝禅让之后,又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是年江淹以疾迁金紫光禄大夫,改封醴陵伯。天监四年(505),江淹时年六十二而卒,高祖为其素服举哀。赙钱三万,布五十匹,谧曰宪伯。
江淹历仕宋、齐、梁三朝,经历颇为复杂,据清汪中《补宋书宗室世系表序》的统计,刘宋不到六十年的时间里,皇族一百二十九人,被杀者一百二十一人,其中骨肉相残者八十人[15]。齐明帝更是杀尽了“高、武子孙”。可见当时改朝换代时局、王权更迭之动荡、惨烈。然而江淹每当新朝代替旧朝时,都改弦更张,中年以后仕途顺畅,宦海沉浮终至显宦,最后官至梁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伯。《梁书》本传载其晚年曾谓子弟曰:“吾本素宦,不求富贵,今之忝窃,遂至于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备矣。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吾功名既立,正欲归身草莱耳。”[16]表达适性自足的思想。后人一般把他看作梁代作家,他的文集被称为《江文通集》《江光禄集》,或称《江醴陵集》。其文学成就主要集中在辞赋和诗歌上,尤以赋著名。《恨赋》探讨上至皇帝、下至英雄才士的“饮恨吞声”与“黯然销魂”,表达人生最普遍的“遗恨”之情;《别赋》表现“别离”之痛,描写的惊心动魄、哀婉辗转,已开唐人律赋之先河:“赋家至齐梁变态已尽,至文通已几几乎唐人之律赋矣,特其秀色非后人之所及也。”[17]
江淹以“拟古见长”,据现存文献,拟骚有《遂古篇》(仿屈原《天问》[18])、《刘仆射东山集学骚》、《学梁王兔园赋》等,无怪许学夷评价为:“文通五言善用《骚》语。”[19]拟诗主要有《杂体诗三十首》《效阮公诗十五首》《学魏文帝》《古意报袁功曹》,共计四十七首,几乎占其所有诗作的一半之多[20]。钟嵘认为其诗“诗体总杂,善于摹拟”[21],也主要是针对他的拟诗而言的。昭明太子萧统《文选》选江淹诗三十二首,将《杂体诗三十首》全部收录,足见其喜爱重视程度。晚年江淹官至高位,后人遂认为其作品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明显下降,因而饱受“江郎才尽”之讥。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江醴陵集》言:“若使生逢汉代,奋其才果,上可为枚叔、谷云,次亦不失冯敬通、孔北海,而晚际江左,驰逐华采,卓尔不群,诚有未尽。”[22]对其才尽表示无限惋惜。
自梁钟嵘首先对江淹进行品评以后,历代均不乏对江淹的品评者和研究者。这些品评主要集中在江郎才尽、拟古诗和《恨》《别》二赋上。本书根据江淹作品的研究现状,在前贤研究基础上,将《杂体诗三十首》作为研究对象,跳出前人侧重考察与原作“似”与“不似”的樊篱,力图把握三十首诗与南朝诗歌思潮之关系,考察其诗歌发展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