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岁时民俗文献研究
- 李文宁
- 1682字
- 2025-04-28 20:21:24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国内学者对中国古代岁时民俗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已经开始。谢国桢、杨宽、闻一多、于省吾等学者都对月令及具体岁时节日进行渊源考证,此一阶段尚属于初始阶段,研究成果尚不丰富。20世纪80年代以来,节日研究有了重要进展,出现大量节日研究成果,不仅研究对象拓宽,几乎涵盖所有岁时节日,且研究更具整体性,如韩养民、郭兴文的《中国古代节日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陈久金、卢莲蓉的《中国节庆及其起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宋兆麟、李露露的《中国古代节日文化》(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乔继堂、朱瑞平的《中国岁时节令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对中国古代节日做了较为全面整体性的研究,但理论深度尚待加强。
这一时期的研究大致从文献和文化两个角度展开。文献学角度的相关研究成果有,谭麟译注的《荆楚岁时记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姜彦稚辑校的《荆楚岁时记》(岳麓书社1986年版),宋金龙校注的《荆楚岁时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王毓荣校注的《荆楚岁时记校注》(文津出版社1988年版)都对《荆楚岁时记》做了译注。此外还有李道和的《民俗文学与民俗文献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版),张勃的《明代岁时民俗文献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许逸民点校《岁时广记》 (中华书局2020年版)和中华礼藏礼俗卷中刘芮芳等校注的《岁时广记(外六种)》(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这些成果主要从文献学角度对岁时民俗文本进行作者版本的考证,内容的梳理及校勘。
这一时期,从文化视角对岁时民俗展开研究的成果也是蔚为大观。这类成果或是纵向分析具体的节日文化内涵及渊源,从而加深对单个特殊节日和中国古代时间的认识,如萧放的《〈荆楚岁时记〉 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华书局2002年版)《岁时记与岁时观念:以 〈荆楚岁时记〉 为中心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刘晓峰的《东亚的时间——岁时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张弓的《中古盂兰盆节的民族化衍变》(《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简涛的《立春风俗考》(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刘德增的《中秋节源自新罗考》(《文史哲》2003年第6期),李传军的《论元宵观灯起源于西域佛教社会》(《西域研究》2007年第4期),宋颖的《端午节:国家、传统与文化表述》(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或是从横向上探索节日文化空间,结合历史文献、节日空间理论和实地田野考察,使研究成果更具理论深度:如萧放、张勃的《城市·文本·生活:北京岁时文献与岁时节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将历史文本与节日空间及节日田野调查相结合,对北京岁时文献与城市节日生活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又如夏日新的《长江流域的岁时节令》(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也有从历史民俗学角度,对中国历代岁时民俗文献展开梳理,如张紫晨的《中国民俗学史》,对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民俗文献和民俗观念进行系统梳理,书中对《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析津志》《宛署杂记》《长安客话》《帝京景物略》《广东新语》《粤东笔记》等岁时民俗著述及方志中关于岁时节日民俗的记述进行了较为恰当的评价,体现出鲜明的民俗学立场;王文宝的《中国民俗学史》中的“下编”设六章探讨了先秦、汉魏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的民俗文献,对相关民俗文献进行简要的作者及版本源流考证,并对文本内容加以节选说明。这类成果提供了较为完备翔实的民俗资料。也有以断代的方式对某一朝代的节日或岁时民俗文献展开研究,如张勃的《唐代节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以断代的方式对民俗文献展开研究对本课题的构思提供了启发。
以上研究现状显示学者们对岁时民俗文献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对作者、版本或是岁时民俗文化的探讨上,甚少分析民俗文本的书写特点、书写模式。本书以断代和分类的方式对宋代岁时民俗文献展开系统整理,既凸显岁时民俗文献的文献学和史料学价值,为其他领域如民俗学或文化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文本支持,同时也根据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具体分析文本的书写特点、书写模式,探究其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