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宗周——周原遗址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这是《诗经》对周原的描述和赞誉,在这片沃野千里的大地上,周人仰仗天地之赐,开拓田畴、勤劳耕作,团结融合、积蓄力量,最终成就了一个伟大的王朝。

周原在哪里?这个有3000年中华文明根系的地名在今天的中国地图上却找不到。镶嵌在脂膏般泥土中的青铜间或出土,提醒着人们不断去寻找《诗经》中描述的这片土地。图1-10为周原遗址博物馆。

图1-10 周原遗址博物馆

早在公元前58年汉宣帝时期,据《汉书郊祀志》记载,当时的美阳(今周原)出土了一件铜鼎,这件铜鼎是有文献记载的出土在周原的有铭文的第一件青铜器。此后周原地区屡有青铜器出土,宋代吕大临、刘敞分别在《考古图》和《先秦古器记》记载青铜器多出土于周原。1843年清道光年间,一位农民在周原挖出了一件记载着周宣王时期历史事件的巨大宝物,很快宝物就被识货的古董商收走,后来这件宝物在很多收藏家手中转手,最终被蒋介石带到中国台湾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毛公鼎。1843—1949年,越来越多的青铜器在周原出土,数量达百件之多。继毛公鼎之后,一些国宝重器如大盂鼎、大克鼎、虢季子白盘等相继出土被世人所知。[1]怀抱着无数国宝重器的周原遗址也在20世纪初被考古界发现,瞬时埋藏在这片沃野之下的3000年的历史信息喷涌而出,点燃了考古界。图1-11为周原遗址出土的青铜器。

图1-11 周原遗址出土的青铜器

周原遗址是周族的发祥地,西周时期周王朝的主要都邑,是西周从建国到灭亡周人的宗教核心,也是西周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遗址。按照考古的界定,广义上的周原中心位于今宝鸡市岐山、扶风一带,北靠岐山,南依渭河,东西长约70千米,南北宽达20千米。这里水土丰厚,自然条件优越,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是人口聚居之地,也是中华文化发祥地之一。狭义上的周原是指周代周原遗址,在今岐山、扶风交界北部,东西长约8千米,南北宽约5千米,大概40平方千米。周原遗址作为周人祭祀天地、祖宗、神农氏的圣地,周人在此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这是《史记·周本纪》对古公亶父从豳迁到周原的记录。古公亶父带领族人渡过沮、漆两条河流,越过梁山,一路来到岐山脚下,在古公亶父的领导下,周人开荒垦地,营建城郭,划分邑落,置官分职,一番经营后,周部落开始有了国家的雏形,后来便称为岐周。周原地区的考古资料印证了文献记载。[2]

1974年,扶风县庄白村有个生产队员像往日一样平整土地,他一锄头挖出一个黑洞,村民们从黑洞里发现了很多青铜器,闻讯赶来的考古人员通过挖掘,发现这是一处窖藏,共发掘铜器103件,这就是有名的庄白一号窖藏。庄白一号窖藏是周原考古出土铜器数量最多的一个窖藏,出土的青铜器也是文物和学术价值最高的一批。这批青铜器名气最大的是史墙盘,上面的284字记述史墙的家族繁荣史,并追述了周朝从文王开始六世诸王的功绩,如图1-12所示。史墙盘以雷纹作底,制作精良,是西周青铜器中的精品,也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的国宝之一。1975年在宝鸡董家村发现一个窖藏,里面有37件铜器,令人惊奇的是这37件铜器件件有铭文,其中的青铜匜、卫鼎、卫盉等器物的铭文,记载了西周有关法律判决、征伐、租田等内容。从1976年开始,北京大学考古系和西北大学考古系联合对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他们在岐山凤雏和扶风召陈两处发现了宫殿建筑、宗庙的遗址分布。[3]1977年,17万片卜骨和卜甲从凤雏建筑遗址的窖穴内出土,其中200多片卜甲上有刻辞,最多者达30字。

图1-12 周原遗址出土的史墙盘

1992年春,考古人员在扶风黄堆老堡子发现了墓地遗址,通过清理挖掘,发现西周中、晚期墓葬11座,马坑1座。1996—1997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对王家嘴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共清理先周时期墓葬21座,灰坑114座,房屋残迹2处。201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周原遗址内一处西周晚期的贵族墓地群进行考古挖掘。在其中一座编号为M30的墓葬里发现了一件鼎,鼎内铭文为“姬生母作尊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从而确定墓主人名叫姬生母,墓里出土了6件青铜器、7件陶器和1件漆器。

周原遗址的考古工作历经百年,经过几代人砥砺前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官方统计迄今为止周原遗址共出土各类文物多达38000余件,其中鼎、簋、尊、鬲、觥、盘等青铜器1000多件,罐、盆、缸、足鬲、联裆鬲等各类陶器10000余件,有字甲骨290多片,约900字。[4]这些文物成果将是我们继续探寻周原神秘历史的关键钥匙。图1-13为周原遗址博物馆馆藏陶器。

图1-13 周原遗址博物馆馆藏陶器

“赫赫宗周,万邦之方”,西周是一个伟大的朝代,影响了中华文明几千年。博大精深的周文化,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无比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强自立的传承基因,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一直都是我们伟大的精神遗产和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根,华夏文明的源。


[1] 《大型考古资料性图录〈周原出土青铜器〉出版》,《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3期。

[2] 张天恩:《周原早期聚落变迁及周人岐邑的认识》,《文博》2018年第2期。

[3] 张天恩等:《陕西夏商周考古发现与研究》,《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6期。

[4] 宋江宁等:《陕西宝鸡市周原遗址凤雏六号至十号基址发掘简报》,《考古》202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