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创业精神的本质

一、创业精神的内涵

所谓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是指在创业者的主观世界中,那些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它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重要行为特征的高度凝练,主要表现为勇于创新、敢担风险、团结合作、坚持不懈等。其本质是创新意识和主动精神。从理论上说,创业精神有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哲学层次的创业思想和创业观念,它们是人们对于创业的理性认识;二是心理学层次的创业个性和创业意志,它们是人们创业的心理基础;三是行为学层次的创业作风和创业品质,它们是人们创业的行为模式。

二、创业精神的相关因素

(一)创业精神与学历无关

创业精神与一个人的学历高低无关。一个人不管受教育程度如何,只要拥有创业精神,这种精神就不会因为学历的差异而有丝毫的不同。

(二)创业精神与企业大小无关

创业精神与企业大小无关,不论是上市公司的老板还是理发店的老板,在开创事业和开办企业时,他们的创业精神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为创办企业的大小使创业精神的本质有任何的区别。

(三)创业精神的来源

创业精神是在创业过程中激发出来的一种潜能。创业的动机来自于创业者想要达到某个目标的愿望,这种强烈的愿望是所有成就的起点。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样一种潜在的成功品质,只是有些人没有发现和激发这种品质。但凡创业成功的人,都是先有创业的动机,而后才慢慢具备创业的技能。创业精神将在新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它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案例学习10

大学期间就开始“折腾”的创业者

范志平是上海海洋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大学期间,他就是一个不愿意循规蹈矩的人,他在课余时间卖过电话卡、在新生入学时卖过日用品、还开过餐馆……虽然每次坚持的时间都不长,但是这却让他对创业上了“瘾”。他一直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自己开公司,自己当老板。

在他眼里,创业就是就业,除了可以养活自己,还能以提供工作岗位的方式为社会做贡献。他感觉这更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读研期间,范志平一边学习、一边四处寻觅合适的创业方向。2007年的一天,他在图书馆的报刊阅览室偶然翻到一张报纸,上面写着:农业部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他顿时眼前一亮,农业在上海比重不大,相对来说竞争不会很激烈;同时服务业又是上海重点发展的领域。多年磨炼出来的“商业直觉”告诉他,如果走“农业服务”路线,很可能会成功。

导师和校领导都很支持他。于是,他成立了帮助农民实现无公害生产的农业技术服务公司,帮农民增收,又确保消费者吃得放心。接下来的一年,他走访了50家无公害农业生产企业,参加了3次农业展览会、4次食品安全学术会议,发放了2000份市场调研表。调研结果证明计划可行。

2008年初,在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的基金扶持下,他的公司——上海齐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该公司主要从事农产品品牌策划和推广、食品安全追溯、农业区域性电子商务等业务。

人生道路很漫长,我们谁也无法预料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是我们必须知道一个事实:一个成功的人仅仅发挥了自身6%的潜能,也就是说还有90%以上的潜能被埋没了。在大多数情况下,创业者都是边干边学,在实践中激发自己的潜能,因此可以说创业实践是创业精神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