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练兵之日 寻获甘薯

天启五年,春,三月初三,今日宜打扫、动土、祭祀、伐木。

天刚蒙蒙亮,太阳还没出来,徽州城外练溪畔的西甲庄内,以江大中为首的江家伐木工们就已早早起来,开始各自忙碌。

今日虽宜伐木,但他们的伐木工作却是在昨日便已提前结束。今天仍然这么早起来,是因为今天的西甲庄内要发生一件大事,所以他们必须得早早起来开始准备。

关于江家二公子要开办一家叫“镖局”的新生意,并且雇佣他们所有人的事,江大中都已跟他们提前通过气了。其中也包括这一次参与伐木,但非是西甲庄出身的其他江家庄仆或佃户。

这几日他们砍树的间隙,还砍了许多竹子,批量制作了上百把简易竹刀,也正是为了这门镖局的生意。

对于镖局究竟是个什么行当,具体做什么的,江大中自然也有给他们解释清楚。得知原来干的是武装押运,保护财货的事,众人都没什么异议。

能被江大中招来做伐木工的,都是有把子力气在身的,整日挥刀弄斧,也远比寻常人精壮,都觉着不算什么事。而且其中好几个也跟江大中一样,通些粗浅武艺,就更加不怕拿刀弄枪了。

并且江大中也有跟他们讲清楚,加入镖局,还能够另外赚一份工钱,每月足有一两银子。一两银子的月钱已经算高了,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几乎都是奋勇争先地报名,哪有不答应的。

除了这次参与伐木的所有人外,还有其他时候最多加入过的一百人包括在内。今日他们起这么早,也是为了迎接这些人到来。

除了洒扫院子与庄园,还有人被安排了进城采买米、面、粮等食物、菜蔬,毕竟中午要管一百个壮汉的饭。

田庄里原本种植的菜地,本来不准他们私自采挖食用或售卖,但昨日二公子也开了口,说凡是田庄野有种的菜,便可以先吃自家庄子里的,不用去城里另买了。

一大早上,众人便开始各自忙碌了起来。

非是西甲庄出身的各江家庄仆与佃户们,也同样是一大早起来,在家匆匆吃过早饭后,便出门向西甲庄赶来聚集。有些离的较远的,怕赶不及,更是天不亮就摸黑爬起了床。

当下或三三两两,或五六成群地结伴赶往西甲庄。

许多没参加这次砍树活儿的人,还并不清楚这次江大中招集大伙是做什么,以为又是有什么大活儿,要把所有人招齐了砍树。所以这些远来的汉子们里,不少人身上都带着斧头、柴刀、锯弓等平日用惯的趁手家伙。

江大中平日在这些人中确实颇有威信,托人传话过去,说今次务必全员到齐,所有人便都动身赶来了。再说真有大活儿的话,砍树也是有工钱可拿的,没人会跟钱过不去,挣钱的机会可要抓住。

昨日刚携母搬过来,住在西甲庄江家别院里的江天一也是一早便已起来。起来后再把堂弟江之永叫起,然后看着母亲还在熟睡,便轻手轻脚地穿衣洗漱。

昨日午后,江大中等人提前回来后,江河见他们下午无事,便吩咐了让他们在后院里另开个侧门,好方便江天一母亲贺氏出入。

砸墙开个侧门,这也不是什么大活,一下午的时间,江大中便已经带人干完。院门则拆了原来的后院门。然后后院的门洞,便用砸墙扒下来的砖垒砌起来堵死,这样也能跟前院的肥皂作坊划分开。

从新开的侧门走出院子,沿途见到江天一的人,都纷纷向他打招呼,仍是口称“先生”或“江先生”。

他已经被江河安排做了长风镖局的掌柜,连母亲都一起从江村搬了过来,原来江村族学里的教书工作自然是辞了。

好在那边族学里并不止他一个授课的先生,还另有个老秀才,也是他当初蒙学的老师,所以也不致荒废族学学生们的学业。而且江村里也还有好几个屡试不第的秀才,他离开后也能够立即另招人手,并不会耽误。

他虽已辞了族学的工作,转而担任镖局掌柜,但他毕竟已在族学里做了好几年,所以田庄里的人还是习惯了称他“先生”,一时改不过来口。

不过江天一倒也挺喜欢这个“先生”称呼,反而尚不习惯让人叫“掌柜”,所以也并不强调让人改口。

今日正式开始练兵,他是主要负责人,自然也必须早起。

不止是他,城内江宅里的江河也是一大早就爬了起来。虽然练兵之事他已委托了江天一主要负责,但今日第一天开始练兵,他自然也不能缺席了。

为了避免迟到,他早饭也不一起跟家人吃了,跟老管家福伯交待了一声后,便让人备了马,与书砚一起出门。

出门之后,在街上遇到有卖早点的,让书砚去买了几个包子作早餐,在马上边吃边行。

他今日定好的所有人集合时间是巳初,换成二十四小时制的话,也就是九点整。

这个时间其实并不算太早,但平日江宅早饭的时间也是到七、八点了。如果八点开饭的话,到吃完饭,再赶过去,他却是怕有些来不及,故而今日连早饭也不在家里吃了。

这时代还没有准确的钟表计时,所以他也不太估得准时间。

据说早在北宋哲宗时期,就有一个叫苏颂的,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装置有操纵机构的“水运仪像台”,甚至能够精准计时到每天仅有一秒的误差。

元朝时期,也有个叫郭守敬的发明制作了专门计时用的机械钟。因整体造型像是宫灯,发明之后又被放置在大明殿上,所以被称之为“大明殿灯漏”,能“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初正皆如是”。

这两者都是早期欧洲钟表的祖先,西方钟表的发明,也是源于古代华夏的天文学与机械知识传播到了西方,然后西方人才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的。包括火药、纸等四大发明,也都是如此。

早期的西方,一直落后于东方文明,而且落后的不是一点半点。连种地都还没研究出精耕细作,不翻地,不除草,连垄耕种植法都没有,每年开春撒把种子,完全靠天收成。

甚至欧洲早期的农业种植是按“种子产出比”计算的,撒下多少种子,就能预估多少收成。而且这个比例长期维持在一比二,也就是地里撒十斤种子,基本只能收获二十斤粮食,产出低的可怜。

而通常一亩地需要播种二十斤种子,收获也就大概只有四十斤。对比同时代东方农业大国,亩产则早已轻松突破百斤,乃至几百斤。

此时大明的上等熟田,一亩地基本能产两石粮,换算成斤数,便是三百多斤接近四百斤。

欧洲甚至到工业革命前,许多地方的农业种植都还停留在原始的刀耕火种阶段。

欧洲文明的突破与进步,主要是有赖于蒙古时期成吉思汗的西征,带去了许多先进的东方文明与知识,这才让西方土著们接受了文明的洗礼。

就跟后来的西方殖民一样,蒙古人当时确实是传播文明去了。而且也确实变相传播了文明,火药就是这一时期传过去的。蒙古人也很擅于学习,把宋朝火器对付他们的经验,都拿去对付西方蛮子了。

但无论是宋时的水运仪象台,还是元朝时的大明殿灯漏,都实在太大了。大明殿灯漏据说高一丈七尺,差不多两层楼的高度。水运仪象台更大,约有三、四层楼高度。

而且这两样东西也差不多失传了,反正民间是基本不见。计时基本都靠滴漏、日昝等东西,早期的华表甚至也是一种计时工具,靠太阳照射其影子的长度来计时。但日昝、圭表这些太依赖太阳,阴天就不能用了,滴漏也不方便携带。

据说欧洲在十三世纪的时候就已经发明出了用摆锤做为动力的钟表,但当时的钟表也很大,基本都是钟楼。

直到十五世纪初,德国才有人发明出小型钟表,再之后,便是十五世纪末的更小型怀表开始问世。

现在是十六世纪初,这时怀表应该已经出现了。江河决定等接触到欧洲人后,应该搞一只过来。而且在此之前,也要聚集这方面的人才,研制出东方钟表来,不能让西方专美于前。

他本人虽然不懂钟表的设计与具体原理,但知道摆锤这个最重要的重力运行理论,聚集一些专业人才要搞出来,应该便不难。实在不行,就弄台西方的钟表过来,拆开了逆行研发。

赶到西甲庄的时候,江河自己预估应该是早上八点多,太阳才出来不久。今日朝阳初升时,天边还有红彤彤的早霞。

天边一片红,这是个好兆头。

而当江河赶到西甲庄后,发现今天果然是交了好运。在他规定的巳初之前,不但名单上的所有一百人全都聚齐赶到。

而且在最后一个最晚赶到的人手中,居然还带来了他之前拜托过江大中托人四处寻找打听的红薯,此时称之为甘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