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采摘菱花

贾琮虽小,却知道礼和亲王在纠结什么,看着他面露难色,适才又在席间略听闻礼和亲王金屋藏娇,而这文会的彩头就是那些绝色佳人。

贾琮才意识到,他要采摘的不是花,而是花魁。

对于礼和亲王的为难,贾琮早就想到一个办法。

“王爷,琮想要一朵菱花。”贾琮回答。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若在这个时候把香菱救出来,她肯定会避免后头“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的结局。

听见贾琮的回答,礼和亲王有些奇怪,道:“菱花?”

贾琮道:“前月间我出去玩,碰到一个道士,这道士虽疯疯癫癫,却在诗词上点拨我不少。”

礼和亲王点头道:“原来如此,怪不得你写的诗词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出尘禅意,原来是受出家人指点。”

贾琮继续道:“为报答指点之恩,这道士说若能找到他的女儿,他此生无憾。”

礼和亲王已经明白贾琮的意思,道:“可是这茫茫人海,寻他女儿无疑是大海捞针。”

贾琮回答道:“琮也这样问他,那道士说她女儿眉心中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生得粉妆玉琢,和菱花一样美丽。”

“有这个特征,事情倒是好办。”礼和亲王道,“如果能知道他女儿在哪个地方,那么很快就可以找到。”

贾琮不动声色继续道:“听那道士说,他女儿被卖到了金陵,只是他寻了一年无果,才出家一路讨饭来到京城。”

礼和亲王笑道:“你人小鬼大,却是个有心思的。”

贾琮答:“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琮不敢忘。”

“好,这就是你的彩头,本王定会找到她。”礼和亲王答应了贾琮的请求。

礼和亲王早年间就游历四方,对于全国的各地风土人情都有一定的了解,也知道金陵哪里专门关卖着拐来的女孩。

这对礼和亲王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宴席过后已经是黄昏,侍女们已经在沁园里点起灯笼烛火,倾刻间园子里明星荧荧,亭子中亮如白昼。

京中花魁和名妓早已备下了画舫游船,等入夜就沿着池边送入沁园中。

虽说晚上仍有宴席,但贾琮还是孩童,礼和亲王就让贾琮先行回去了,毕竟晚上沁园里大概率会有人放浪形骸,多少有点少儿不宜。

礼和亲王也舍不得让贾琮过早接触这类东西,在给贾琮梅花式金银稞子后,就命人领贾琮送出理国府。

等贾琮回到贾府已经是晚间。贾琮虽然疲惫,但按照礼制还是先去拜见贾母。

这还是贾琮穿越过来第一次认真地去见贾母,之前不知原身是什么缘故,贾母免了贾琮的晨昏定省。

贾琮来到荣庆堂,贾母正和几个孙女外孙女说笑,李纨和王熙凤在一旁侍候贾母。

“老太太安好。”贾琮拜见贾母后,贾母一侧坐着宝玉,一侧坐着黛玉,看起来还真是两小无猜。

贾琮进来时,还在说笑的贾母和贾宝玉都立刻安静下来,整个荣庆堂陷入一种奇怪的沉默。

贾宝玉早就知道贾琮去参加那个盛大的文会。

贾宝玉素来听闻理国府里有个仙境般的沁园,这沁园里还住着神仙般的女孩儿。

他只恨自己没眼福去瞧瞧那些美景和美人,若自己没去就罢了,偏偏贾琮却去了。

宝玉斜眼瞄着贾琮,看着他鼓鼓的衣服口袋,便知道贾琮在那个文会上大放光彩。

贾宝玉也并不是没有参加过这些文会,但和理国府的文会相比,宝玉参加的那些不过是小打小闹。

虽然宝玉不喜欢读书,但他也自认为自己是那类会作诗的风流人物,他在文会上得的礼物却没有贾琮那样看起来满载而归。

林黛玉也端详着贾琮,发现贾琮穿上这一身衣服后似乎比平日里要风流潇洒许多。

人靠衣装马靠鞍。

原本黛玉是想问贾琮又作了什么诗,她知道这样的文会肯定是少不了文人雅士吟诗作对。

只是黛玉知道现在的氛围并不适合问贾琮,她看出来自己的外祖母不太喜欢贾琮。

所以黛玉也保持沉默不语。

贾琮垂眼,不理会宝玉脸上若有若无的笑容,只是等着她发话。

贾母凝视着贾琮,仔细打量这个之前从未注意到过的孙子,最后才缓缓道:“你今日也累了,快回去休息。”

贾琮说了一声“是”就退了出去。荣庆堂内众人又继续聊起来,仿佛刚才贾琮并没有来过。

贾琮回到自己的院子,枕月早已经替贾琮备好热水,整理好床铺。

他拿出从文会上收到的头彩,交给枕月,让枕月细细收起来。

枕月看着满桌的礼物,便知道自己的三爷在文会上出了不少风头,笑道:“三爷今日可风光了,得了这样多的东西。”

贾琮从彩头中挑出一只海棠式的银稞子,递给枕月,道:“就你嘴甜,拿去买些东西。”

枕月并没有接下,而是说:“这些都是极好的彩头,他们是希望三爷早日高中哩,奴婢怎么好分了三爷的福气。”

贾琮知道自己不能强迫枕月,便让枕月把这些礼物登记下来,放入库房。

幸而枕月早年间跟了贾琮母亲,在贾琮母亲的指导下,枕月也会写字,因此登记这种事情就不用麻烦贾琮。

贾琮换了一身衣服,继续温习功课。

在文会中,贾琮能感觉到那些文人有不少优越感,对自己几乎就是视而不见,这种若有若无的歧视让贾琮更加发奋读书。

他知道只有自己考个正经的功名,他在文会上才不会被旁人质疑自己的诗才。

贾琮敢肯定,如果自己是考个功名去参加文会的,这些人是不会怀疑自己的诗词。

果然是文人相轻。

贾琮已经把《孟子》读完,而《诗经》也学习到了一半,有莫冠清的日日指点,贾琮发觉自己学识正以一种惊人的进步一寸又一寸。

如果保持下去,贾琮觉得几个月后通过县试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

贾琮有信心去面对。

而另一边的宝玉就不一样了,他从贾母处出来后,就被贾政叫去了书房。

原来是贾琮去参加文会的事情让贾政也受到了刺激。

贾政本就喜欢附风庸雅,他原以为自己是可以去参加文会的,却没想到这理国府根本就没把贾政当回事,只邀请了贾琮过去。

这让贾政很不高兴,只得把气发在宝玉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