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西精舍:中日文学文化比较论
- 寇淑婷
- 1541字
- 2025-04-27 16:50:28
中日关系书写的一个“纽结点”
——从日本郑成功研究知识史认识日本民族主义思潮的演进[1]
阅读提示 拥有近三百年研究历史的日本郑成功研究,是中日关系书写的一个“纽结点”。观照这一“纽结点”,可以探寻出一条日本郑成功研究知识史的发展轨迹,呈现出日本民族主义思潮的演进过程。从时间脉络来看,日本的郑成功研究经历了江户时期的先声期,明治、大正及昭和前期(公元1945年前)的发展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郑成功研究的繁荣期,当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郑成功研究的稳定期这样一个发展演变历程。综观各个发展历程,日本的郑成功研究知识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作为身份认同史之“纽结点”的郑成功历史研究,“人”“神”转变史之“纽结点”的郑成功关联研究,英雄被塑造史之“纽结点”的“郑成功文学”研究和“华夷变态”思想史之“纽结点”的郑成功衍生思想研究四个方面。厘清日本郑成功研究纵横交错的发展脉络,是解读中日关系发展、认识日本民族主义思潮演进的一条有效途径。
郑成功作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受到日本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日本学界的郑成功研究[2]是中日关系书写的一个“纽结点”,这里所谓的“纽结点”,是指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中日学者围绕郑成功这一历史人物开展了如政治、历史、经济贸易、军事、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等各领域的研究,在跨文化对话的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交织、相互关联、固着的知识场域和言说空间,并且这种对话与交流一直延伸到现在,实现了学术研究与现实意义的对接。这种对接体现为日本的郑成功研究是认识日本民族主义思潮发展演进的路径。“民族主义”(nationalism)这一概念,在参考了各类事典的基础上可总结为,“某一民族或多个民族,为守护生活、生存安全,保持民族或民族间共通的传统、历史、文化、语言、宗教等,为了发展而形成民族国家(nation-state),以维持或强化对国内的统一性、对外国的独立性为目标的思想原理、政策或者运动的总称”[3](笔者译,下同)。民族主义这一概念一般认为产生于近代,然而,关于民族主义何时产生,学界也存在质疑的声音。民族主义“脱胎于‘民族’(nation)的思想或感情,若‘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话,那么即使没有‘民族主义’这一称呼,与此相同意义的后来成为‘民族主义’的民族主义的萌芽,应该自古以来就存在”。[4]铃木贞美在该书中论述了日本民族主义产生的过程,他认为日本最初的民族主义产生于平安初期,佛教故事集《日本灵异记》记录的与日本相区别的其他国家的佛教故事,如“天竺”(印度)、“唐土”(中国)、“百济”(朝鲜)是日本民族主义的表现。日本的郑成功研究肇始于江户时期,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学术传统,具有厚重的学术积累。观照日本郑成功研究这一中日关系的“纽结点”,能够梳理出一条日本郑成功研究的发展轨迹,反映出日本郑成功研究的变化,进而呈现出日本民族主义思潮发展演进的过程,成为解读中日关系的一条有效途径。
日本的郑成功研究大体上经历了江户时期日本郑成功研究的先声期;明治、大正及昭和前期(1945年前)日本郑成功研究的发展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郑成功研究的繁荣期;当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郑成功研究的稳定期这样一个发展演变历程。在不同历史阶段,日本郑成功研究所涉及的领域也不尽相同。从先声期的历史研究领域,扩大到发展期的历史、经济贸易、军事、文学领域,再到繁荣期和稳定期囊括政治、历史、经济贸易、军事、文学、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同时,涌现出了石原道博、丸山正彦、宫崎来城、稻垣孙兵卫、川口长孺、林田芳雄等一批郑成功研究的专家群体。打破郑成功研究的历史分期,综观各领域的日本郑成功研究知识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郑成功历史研究、郑成功关联研究、“郑成功文学”研究和郑成功衍生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