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文前辅文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诗乐合“德”:先秦乐教与诗教的逻辑起点
第一节 先秦乐教对德的重视
第二节 “天德”到“人德”:乐德之演化
第三节 “诗乐一体”到“礼乐一体”:社会道德之出场
第四节 “乐德”到“文德”:“比德”观的出现
第二章 汉代乐论的美学贡献及对文学之影响
第一节 汉代乐论对“悲”的建构
第二节 音乐赋的美学属性
第三节 从美学之“悲”到文学之“怨”
第三章 《诗大序》对先秦乐论的搬用
第一节 文字层面的搬用
第二节 内在肌理的因袭
第三节 对乐论的掩饰性改造
第四章 《太平经》乐论思想疏考
第一节 “气”与乐
第二节 “乐”(yuè)与“乐”(lè)
第三节 乐论与文论
第五章 《太平经》的道德谱系刍论
第一节 “五德”的复杂性
第二节 “三纲六纪”的综合性
第三节 道德的世俗化
第六章 从金石到丝竹
第一节 审美转型的必要准备
第二节 郑卫之音的合法化
第三节 丝竹之美与“情”的凸显
第七章 魏晋乐论及其对美学范畴之重塑
第一节 “乐”的内涵及其分化
第二节 “和”的自然转向
第三节 “气”与“声”“韵”之关系
第八章 “韵”在齐梁时期的文学呈现
第一节 “韵”之起源及早期形态
第二节 沈约对“声韵”的追求
第三节 刘勰对“韵”的双重理解
第四节 钟嵘对“韵”的理想化认知
第九章 初唐文艺基调探源
第一节 太宗的音乐思想
第二节 太宗的文学思想
第三节 太宗乐论与文论的会通
第十章 唐代“音象”刍论
第一节 唐前“音象”的理论路径
第二节 唐代“音象”与“诗象”的理论表达
第三节 唐代“音象”的存在形态之一
第四节 唐代“音象”的存在形态之二
第十一章 诗乐合“淡”:宋代乐论与诗论的会通
第一节 “淡”的音乐性历程
第二节 宋代乐论对“淡”之推崇
第三节 乐论之“淡”与文学之“淡”
第十二章 朱长文《琴史》综论
第一节 辑存与勘正:“尽得古书,广览博求”
第二节 人德与琴德:“惟乐不可以为伪”
第三节 春秋笔法:“考古人是非,正前史得失”
第十三章 “自然之音”
第一节 李东阳的音乐文学思想
第二节 李梦阳、何景明的音乐文学观
第三节 唐顺之的音乐文学贡献
第四节 王世贞“格调”论的音乐性
第十四章 明代革新派的“自然”观及其呈现
第一节 “自然”观的心学基础及流变
第二节 革新派的“情本论”建构
第三节 革新派的“尚俗”潮流及表现
第十五章 清代乐论的美学追求及诗乐关系之解体
第一节 “淡和”与宋学
第二节 “尚实”与美学
第三节 “诗乐一理”及其解体
附录 乐与中国美学的和谐精神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后记
更新时间:2025-04-27 1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