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关于本书
推荐语
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全球化与青年价值观
第一章 公民国家认同的特点及其与对外接纳度的关系
第一节 国家认同内涵、测量方法、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第二节 国家认同具体状况分析
第三节 国家认同与对他国、国际组织及外来移民接纳度的关系
第四节 国家认同中的理性色彩及其启示
附录
第二章 国家特征如何预测青年群体的对外接纳度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国家认同与对外接纳度的关系分析
第三节 研究工具与方法
第四节 模型及分析结果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美国公民国家认同:结构、现状及其后果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美国公民国家认同结构
第三节 美国公民国家认同现状分析
第四节 美国公民国家认同的后果——对接纳性的影响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日本公民国家认同:结构、现状及其后果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日本公民国家认同结构
第三节 日本公民国家认同现状分析
第四节 日本公民国家认同的后果——对接纳性的影响
附录
第五章 城市中学生国家意识与全球意识关系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理论背景与假设
第三节 资料和度量
第四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五节 结论和讨论
第六章 青少年国家态度与全球态度的关系
第一节 文献回顾与研究设计
第二节 青少年国家态度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青少年全球态度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青少年国家态度与全球态度关系分析
第五节 结论
附录
第二部分 后现代化与青年价值观
第七章 西方发达国家青年价值结构的转型及其社会经济根源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节 实证分析:从“现代价值观”向“后现代价值观”转变
第四节 文化价值变迁的社会经济根源:经济发展的“边际回报递减”
第五节 “后现代化”取向的具体表现
第六节 几点启示
第八章 个体与国家特征如何影响公民的主观幸福感
第一节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分析方法与变量设计
第三节 数据分析与研究发现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第九章 白领青年的人际关系及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白领青年与上司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白领青年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白领青年与朋友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白领青年与家人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第十章 影响IT行业白领青年主观幸福感的工作因素
第一节 工作压力太大
第二节 文化环境不佳
第三节 个人发展前景不明
第四节 工作心态不佳
第十一章 城市中学生消费主义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节 调查结果及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第十二章 城市中学生中的消费主义:度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本研究的设计及研究框架
第三节 中学生消费主义的度量
第四节 中学生消费主义的特点
第五节 中学生消费主义的影响因素
第六节 讨论
第十三章 中学生冲动性购买倾向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调查结果分析
第十四章 大学生的后现代人生价值观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研究基本情况
第二节 文献回顾
第三节 研究设计
第四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第十五章 北京青年价值观向“后现代”转向
第一节 从物质主义开始向后物质主义转变
第二节 “即时满足”的人生价值观
第三节 从“科技崇拜”到怀疑“科技万能”
第四节 从追求发展价值的最大化到追求快乐与幸福价值的最大化
第五节 传统消费、现代消费转向具有后现代意义的消费主义
第十六章 碎片化:明星婚姻形态的后现代化及其影响
第一节 同性婚:生理基础与婚姻分离
第二节 隐婚:婚姻仪式与婚姻分离
第三节 闪婚闪离:爱情与婚姻分离
第四节 慈善婚:变革婚姻礼金分配方式
第五节 奉子成婚:生育与婚姻分离
第六节 模范婚变:变革婚姻持续单偶制
第七节 结论与讨论
第十七章 女性身体的社会建构及其后现代转向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综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
第四节 美容手术案例分析
第五节 反思与未来
第十八章 从流行音乐看青年的后现代价值取向
第一节 研究的问题及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发现
第四节 结语
第十九章 大学生手机短信中的后现代价值倾向
第一节 短信形式的后现代化倾向
第二节 短信文本内容的后现代化倾向
第三节 讨论
第三部分 时空压缩:青年价值观研究的新视角
第二十章 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和后现代价值观能否同时并存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及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和基本假设
第三节 研究方法、资料及其指标构造
第四节 调查结果分析
第五节 讨论与结论
第二十一章 志愿者参与动机的结构转型和多元共生
第一节 参与动机的类型化分析
第二节 参与动机的结构转型:从传统性动机转向现代性动机和后现代性动机
第三节 参与动机的多元共生:传统动机、现代动机与后现代动机的混杂化
第四节 参与动机的过程化分析
第五节 时空压缩:对参与动机的结构转型和多元共生现象的一种理论解释
第六节 参与动机的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赞誉
更新时间:2019-08-16 10:00:46